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

小时候看《变形金刚》,谁没想过要是有一天能拥有一台会变形还真能上路跑的机器人,得有多拉风?

没想到,2024年的今天,这还真不是科幻,而是摆在咱面前的现实。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前两天,开普勒的“会变形的大黄蜂”K2机器人突然火出圈,消息很快爬上了热搜。

很多人第一眼以为是虚假宣传,结果一查,发现这家伙不仅能当机器人干活,还真能变成车,关键24.8万一台,真有人下单了,而且一下子卖出去几千台,流水都几十亿了。

这一切,多少有点让人怀疑世界是不是要变天。

大家为啥这么关注这玩意?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说白了,人形机器人这种事,从特斯拉OPTIMUS喊出来那天起,就成了很多人的科技梦想,尤其是马斯克那种“什么都要自己造一遍”的劲头,更是让无数人觉得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像电影。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摆在那儿——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离量产还远着,它的价格也肯定不是普通人能轻易触及。

而开普勒这波操作有点像把特斯拉的梦想抢了先,关键是价格还直接“腰斩”,把原本高不可攀的东西拉到了不少中小企业、甚至个体老板都能咬牙试试的范围。

其实,开普勒能把价格打下来的背后门道还挺多。

一方面,这家公司不是靠买零件拼机器人,而是自己把80%的核心部件都做了,比如关节、电机、执行器,跟国内一堆上市公司一起搞研发、搞供应链。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这种模式跟别的品牌只做个“组装工”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有点像华为手机,不光是“贴牌”,连芯片、系统都自己搞,成本自然下来了还不掉链子。

前阵子,马斯克还在自家博客里喊要重建机器人供应链,开普勒这边其实已经悄悄走在前面。

更夸张的是,这款大黄蜂K2可不是个“花架子”。

它采用的混动架构,说得直白点,就是既能像人一样弯腰搬东西,也能像机器那样精准高效。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业内懂的人都知道,这种方案以前只有特斯拉敢搞,因为技术难、成本高。

现在开普勒拿出来,能效比直接甩市面上大部分竞品一大截。

最夸张的是,充电1小时,能干活8小时,搬30公斤的东西不在话下。

看看市面上其他机器人,能续航个四小时就不错了,有的连搬20公斤都费劲,差距真不是一点点。

这些技术突破的背后,其实特别能安抚咱们普通人的疑虑——不是“PPT机器人”,不是停在实验室的玩具,而是真能上岗干活的“同事”。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现在,已经有国外工厂、国内物流、智能制造等好几个行业都抢着下单,甚至听说有的外贸公司直接买去“充人头”,有点像前几年扫地机器人刚火那会儿,谁买谁尝鲜、谁抢到谁风光。

正当大家把目光都盯着人形机器人这边时,特斯拉那边突然又曝出Model Y要出一款“平价版”,传言说最低卖到20万以内,比现在便宜了小几万。

朋友圈一传,大家都说特斯拉终于要跟比亚迪、零跑、小鹏拼刺刀了。

细看配置,砍掉了全景天窗、减少了音响喇叭、座椅也不再是全皮,但底盘、电机、续航这些核心没缩水太多。

类似的做法其实国内厂商也常用,比如荣威、埃安都试过“减配换市场”,只要动力和安全不打折,很多人还是愿意买单的。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更狠的是,这次Model Y还准备了个6座大空间版本,明显是要抢那些家庭用户。

轴距又长了,空间更大,动力参数也不低,估计直接对标理想ONE之类的国产大SUV。

车企现在的内卷,可不只是拼智能、拼续航,连座位数都卷上了。

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不管是人形机器人走进现实,还是特斯拉Model Y价格跳水,这背后都有一股压力,那就是“卷”——科技行业卷,汽车也卷,连机器人都开始卷价格和实用性。

说白了,谁能把高科技做得更便宜、更耐用、更贴合实际需求,谁就有机会抢到饭碗。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当然也别只盯着价格看,便宜归便宜,续航、电池材质这些细节还得拿数据说话。

特斯拉降价,是因为国产新能源SUV已经把价格拉到谷底,它要不跟进,市场就得让出去。

但电池容量减小,续航能不能跟上,后期售后能不能保,都是消费者心里的疙瘩。

开普勒能卖出去几千台,也在于它没只想着“做噱头”,而是靠真本事吃饭——能撑班加点还能干重活,这才是真正让人动心的地方。

从更大格局看,这波科技和制造业的“降维打击”,其实跟咱普通人关系越来越紧。

变形金刚照进现实,能变形能开车,对标特斯拉,24.8万开售-有驾

以前新东西都是先有钱人、先大企业才能玩得起,现在价格下来了,更多人能体验到。

就像十年前智能手机刚出来时,谁能想到现在菜市场里的大妈用的也是全面屏、能刷脸支付?

未来几年,也许你在工地、仓库、甚至快递点,都能看到机器人跟人类肩并肩,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儿。

最后,咱其实不必纠结谁最牛、谁最先爆火。

关键是,这种技术门槛一旦被突破,价格下来,受益的永远不会只是企业,也包括咱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

以后说不定你家楼下的快递小哥,就是个能说会动、还能自己变形的“铁皮同事”了。

科技的脚步停不下来,咱等着看看下一个被“卷”破圈的,会是谁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