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氢能 + B 端出行!海马汽车(000572)转型两年亏幅收窄,100 亿市值藏着多少想象空间?

押注氢能 + B 端出行!海马汽车(000572)转型两年亏幅收窄,100 亿市值藏着多少想象空间?-有驾
海马汽车_百度百科

提到海马汽车(000572),很多人可能还停留在福美来、海马 S5 这些传统燃油车的印象里。但其实这家老牌车企早已悄悄换了赛道,在新能源内卷的当下,它没有跟风扎堆家用纯电市场,反而押注了氢能和 B 端智慧出行这两条差异化路线。经过两年多的转型,海马的亏损逐步收窄,氢能车实现规模化示范运营,B 端定制车也开始量产交付,这家一度被质疑 “掉队” 的车企,正在用新业务重构自身价值。

一、换道超车:氢能 + B 端出行,老牌车企的转型布局

海马汽车的转型没有走寻常路,而是避开了家用新能源市场的红海,聚焦 “氢能乘用车 + 智慧出行定制车 + B 端纯电” 三大方向,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打开局面。

氢能乘用车:闷声干大事,示范运营跑通闭环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乘用车的企业之一,海马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多年。和丰田合作开发的 7X-H 氢能车,已经完成了两代技术迭代,截至 2025 年 10 月,50 台示范运营车辆在海南累计行驶超 200 万公里,实现了 “零故障” 运营,载客量也突破了万人次。这款车的硬实力相当亮眼,CLTC 续航里程达到 652 公里,百公里氢耗仅 0.87kg,就算在 - 30℃的低温环境下也能正常启动,性能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更关键的是,海马已经跑通了 “制氢 - 加氢 - 运营” 的全闭环。在海南,它建成了日产能 100kg 的光伏制氢加氢一体站,用绿电制绿氢,让氢气成本比外购降低了 40%。现在在海南打网约车,很可能坐的就是海马的氢能车 —— 它的氢能出行品牌 “南海氢行” 已经接入了滴滴和携程平台,成为国内首款真正落地网约车市场的氢能乘用车。接下来,它还计划把这款车拓展到高端会务、商务出行等场景,让氢能车从 “示范” 走向 “实用”。

智慧出行定制车:场景化破局,量产交付启动

除了氢能,海马和智行盒子联合开发的 INJOY 系列定制车,也在 2025 年 9 月正式发布。这款车不面向个人消费者,而是聚焦大众出行、政企服务、文旅休闲这些 B 端场景,主打 “车 + 生态” 的商业模式。比如针对网约车司机,车内装了后排智慧屏和便民售货柜,司机不仅能靠开车赚钱,还能通过广告分润、商品销售获得额外收入。

而且它还搭配了 Taxi Pro 出行生态,能通过 “公域 + 私域” 的订单体系帮司机减少空驶率,降低管理成本。补能方面也很灵活,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了换电版本,3 分钟就能完成换电,后续还计划加入巧克力换电生态,探索 “电池银行” 业务。目前这款车已经量产,首批已经交付给南阳出租车公司、郑州达喀尔等合作伙伴,南阳还启动了全国首个 Taxi Pro 生态样板城市,郑州的文旅专线也已经开始试点。

B 端纯电车型:锁定政企订单,EX00 即将上市

专为 B 端市场打造的纯电车型 EX00,也已经完成了量产许可和内部测试,计划 2025 年内正式上市。这款车造型偏 MPV 风格,后排装了便民售货柜、AI 摄像头和折叠桌板,续航能达到 500 公里,还支持快速换电,完全贴合网约车、公务车的运营需求。

从供应链信息来看,这款车的订单情况相当乐观。电池供应商中创新航的排产计划显示,2025 年 Q3 到 Q4 要为海马供应 8000-1.2 万台的电池,核心电机供应商汇川技术也在调试生产线,准备满足首批 5000 台的订单需求。其中,郑州市政府已经预订了 3000 台,这意味着 EX00 还没上市就有了稳定的客户基础。

二、财务改善:亏损收窄,转型为盈利争取时间

虽然海马汽车的财务基本面还没完全摆脱疲软,但 2025 年前三季度已经出现了不少积极信号,亏损收窄、费用优化,为转型业务的持续推进争取了宝贵时间。

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54 亿元,同比增长 19.84%。这个营收规模在乘用车行业里虽然排名靠后,但增速已经显现出复苏迹象。利润方面,归母净利润亏损 1.59 亿元,虽然还在亏损,但亏损幅度已经显著收窄 ——2025 年上半年亏损额从去年同期的 1.52 亿元,压缩到了 6000 万至 9000 万元区间。这背后主要是出口业务增长,以及信用减值损失减少带来的改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质量的提升。2025 年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环比回升到 9.47%,说明转型产品逐步落地后,对盈利的正向拉动已经开始显现。费用控制也有明显成效,前三季度期间费用合计 2.85 亿元,同比减少了 7125.59 万元,费用率下降了 11.33 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减少 20.19% 和 36.76%,降本增效的成果显著。

财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 53.10%,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4.9 个百分点,低于 55.83% 的行业平均水平,财务风险进一步降低。货币资金储备有 4.14 亿元,现金短债比达到 2.2,有息债务仅 1.87 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很小,不用为资金链担忧,能集中资源投入到转型业务中。

三、踩中政策风口:海南自贸港 + 氢能红利,多重优势加持

海马汽车的转型能顺利推进,离不开行业趋势和政策红利的双重加持。它的三大核心业务,恰好踩中了 “双碳目标”“海南自贸港建设”“B 端新能源出行爆发” 这三大风口,为长期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

第一重红利:海南自贸港的 “政策护城河”

作为海南本地唯一的整车企业,海马独享了自贸港的多重政策优惠。封关运作后,海马进口电池、电机、氢燃料电池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时,能享受零关税政策,这让整车成本直接下降 18%-20%。而且,含进口料件加工增值超过 30% 的货物进入内地还能免征关税,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除了零关税,海南对氢能汽车的补贴也很给力 —— 氢能乘用车每台最高补贴 2 万元,加氢站建设能拿到 30% 的成本补助。海南还计划到 2030 年推广氢能汽车超 1 万辆、建设加氢站超 50 座,海马作为本地龙头,预计能占据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相当于拿到了稳定的 “本地订单” 基本盘。

第二重红利:氢能行业的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

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预计到 2030 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能从现在的 3000-4000 元 /kW,降到 600-800 元 /kW,储氢成本也会随着碳纤维技术和液氢技术的发展大幅降低。

海马的 7X-H 氢能车已经提前完成了技术验证,-30℃低温启动、0.87kg / 百公里氢耗这些指标,在行业内已经具备竞争力。而且它还建成了光伏制氢加氢一体站,形成了 “绿电制绿氢 — 车辆运营” 的零碳闭环,氢气成本比外购低 40%,在成本控制上已经走在了前面。

第三重红利:B 端新能源出行的爆发式增长

现在国内网约车市场规模已经超过 3000 亿元,而且政策正在推动网约车新能源化,渗透率不断提升。2025 年国内 B 端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能达到 300 万辆,同比增长 40%,市场空间巨大。

海马的 INJOY 定制车和 EX00 纯电车,刚好精准匹配了 B 端客户的需求 —— 注重运营效率、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比如 INJOY 的广告分润、快速换电,EX00 的长续航、定制化配置,都解决了网约车公司和司机的痛点。再加上 2026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退坡预期,很多 B 端客户会提前采购车辆,这也为海马带来了更多订单机会。

四、不能忽视的挑战:转型路上的潜在风险

当然,海马汽车的转型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还有几个需要警惕的挑战,这些风险也影响着它的长期价值。

一是传统业务的持续拖累。虽然海马已经主动收缩燃油车产能,但 2025 年上半年传统燃油车销量还是同比下滑 42.31%,MPV 车型销量更是暴跌 91.46%。短期内,这些传统业务还需要承担固定资产折旧和人员成本,依然是业绩的 “包袱”。

二是新业务的盈利不确定性。氢能和智慧出行都是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领域。智行盒子项目需要达到一定的运营规模才能实现盈利,加氢站网络建设也需要持续投入资本开支。而且补贴退坡的风险也不能忽视,预计 2026 年氢能补贴会退坡 10%-15%,可能会影响业务的毛利率。

三是行业竞争的严峻压力。智慧出行市场有滴滴、曹操出行这些巨头,新能源汽车领域又面临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的双重挤压。海马在资金、技术研发实力、市场规模上都不占优势,只能靠差异化和精细化运营立足,一旦竞争加剧,可能会面临订单流失的风险。

四是技术依赖的潜在风险。目前海马 7X-H 的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比如电堆)还依赖丰田供应,而且和亿华通存在燃料电池空压机的专利纠纷,潜在赔偿金额约 0.8 亿元。如果技术供应出现问题,或者专利纠纷败诉,可能会影响氢能车的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

五、估值博弈:100 亿市值,赌的是转型成功的可能性

当前海马汽车的市值大约在 100 亿元左右,从估值指标来看,它显著高于行业均值,但这背后是市场对其转型业务的高预期,本质上是 “转型预期” 与 “风险” 的估值博弈。

从相对估值来看,海马的动态 PE(TTM)约为 - 150 倍,因为还在亏损,这个指标参考意义不大;市净率 5.59 倍,处于近 10 年 90% 的分位,明显高于行业均值,这反映出市场对氢能业务的想象空间给予了很高定价;市销率 5.13 倍,也高于行业均值 1.41 倍,主要是因为当前营收规模较小,转型业务还没完全放量,营收基数低导致市销率偏高。

如果用更简单的逻辑来看,海马的估值核心在于转型业务的兑现程度。海南的土地储备、氢能产业链资产(比如加氢站)的隐含价值,其实已经高于账面价值。如果氢能业务能顺利实现商业化,智慧出行和 B 端车型订单持续落地,按照行业平均估值测算,合理市值可能在 120-150 亿元之间,较当前市值有 20%-50% 的上行空间;但如果转型不及预期,传统业务持续失血,估值也可能面临回调压力。

总的来说,海马汽车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靠燃油车谋生的老牌车企,而是转型中的 “氢能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 和 “B 端智慧出行生态运营商”。它的战略布局踩中了行业趋势和政策红利,氢能和 B 端业务也已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亏损收窄、财务改善的积极信号正在显现。但同时,传统业务拖累、新业务盈利不确定、行业竞争激烈等风险也客观存在。

对于关注新能源和氢能赛道的投资者来说,海马汽车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的盈利,而在于转型成功后的成长潜力。后续需要重点跟踪三个核心指标:智行盒子的交付量和运营数据、EX00 的市场反馈和订单增长、氢能车的商业化进展和补贴退坡后的盈利表现。这些指标的变化,将直接决定这家老牌车企的转型能否成功,以及 100 亿市值背后的想象空间能否兑现。

押注氢能 + B 端出行!海马汽车(000572)转型两年亏幅收窄,100 亿市值藏着多少想象空间?-有驾

分享的股票以价值投资分析为主,仅为交流之用,不构成投资依据及建议!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读再多文章,也找不到选股的头绪?这篇文章只是我价值投资分析的一小部分,更系统的《手把手教你价值投资》,会从最基础的企业分析、财报解读教起,带你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不要再盲目跟风,学会独立思考,找到真正的好公司。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