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风评为何反转?网友评论炸锅,真相让人意外!

最近这段时间,你要是上网看看关于汽车的新闻,估计会觉得有点分裂。

一边,你会看到关于比亚迪的各种负面消息,说这家经销商出问题了,那家服务不好了,投诉量好像也上去了,给人的感觉是这个品牌风雨飘摇,问题一大堆。

可另一边呢,你再一看销量榜单,又会吓一跳。

比亚迪的销量简直跟坐了火箭一样,一个月比一个月高,就说今年六月份,一个月就卖出去了三十四万多辆车,算下来上半年总共卖了一百六十多万辆,这个势头,奔着全年三百五十万辆的目标去,可以说是稳稳当当。

比亚迪风评为何反转?网友评论炸锅,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这就让人特别纳闷了,一个产品卖得这么火,马路上跑的绿牌新能源车,差不多每三辆里就有一辆是比亚迪,怎么到了网上,就突然变成了大家口诛笔伐的“问题大户”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

先说说这波舆论风波里闹得最凶的,就是山东那几家经销商出事。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糟心的,不少车主交了全款,结果车拿不到,车辆合格证也卡在经销商手里,白花花的银子投进去,换来的却是无尽的等待和焦虑,搁谁身上都得急眼。

比亚迪官方后来的处理方式,也被很多人批评,觉得反应慢了,没有第一时间拿出雷霆手段来安抚车主,解决问题,这当然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

消费者的信任是千金难买的,出了问题,品牌方理应承担起责任,快速、透明地去解决,这一点上,比亚迪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是,咱们也得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件事到底有多严重?

它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还是一个全局性的危机?

这就好比一个全国拥有几千家分店的大型连锁超市,其中有那么一两家加盟店因为老板自己经营不善,资金链断了,最后关门跑路了。

这件事对在这家店办了卡的顾客来说,是天大的事,但我们能因此就断定,这个连锁超市品牌本身要倒闭了吗?

恐怕不能这么简单地画等号。

比亚迪风评为何反转?网友评论炸锅,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经销商的问题,更多暴露的是比亚迪在渠道快速扩张过程中的管理漏洞和风险控制不足。

公司发展太快,就像一个青少年个子蹿得太猛,裤腿短了,有些地方难免会顾及不到。

这是一个“成长的烦恼”,虽然很痛,需要立刻解决,但把它解读为整个公司的“绝症”,那就有点夸大其词,甚至可以说是别有用心了。

紧接着经销商的问题,网上又掀起了一波关于比亚迪财务状况的讨论,其中最唬人的一个说法,就是“高达70%的资产负债率”。

这个数字一听,确实挺吓人的,不懂行的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家公司是不是快破产了?

欠了这么多钱,还能撑得住吗?

但如果我们愿意花点时间,像看自家账本一样去看看比亚迪的财报,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完全是另一回事。

首先,比亚迪手里有钱吗?

非常有钱。

根据公开的财报,公司账上躺着的现金和各种等价物,加起来超过了一千五百亿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比亚迪风评为何反转?网友评论炸锅,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就是它手头随时可以动用的活钱,多到惊人。

那它真正需要付利息、从银行借来的长期贷款有多少呢?

大概只有两百八十多亿。

一个口袋里装着一千五百块现金的人,只欠了银行两百八十块钱,你会觉得他财务紧张,随时会破产吗?

显然不会。

那么问题来了,那吓人的70%负债是从哪儿来的?

绝大部分,超过四分之三,是一种叫做“应付账款”的东西。

“应付账款”这个词听着专业,说白了就是欠供应商的货款。

在制造业里,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企业实力的体现。

你想想看,什么样的人去菜市场买菜,能跟摊主说“菜我先拿走,过几个月再给你钱”?

那肯定是天天来、一次买几百斤的大食堂采购员。

比亚迪风评为何反转?网友评论炸锅,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供应商为什么愿意让比亚迪“欠”着钱?

因为比亚迪的采购量太大了,生产线一开,成千上万的零件订单就飞出去了,对于供应商来说,能成为比亚迪的合作伙伴,就等于抱上了一棵摇钱树。

为了能持续接到订单,供应商们不仅不催款,反而愿意给比亚迪更长的付款周期,以此来锁定合作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横向对比一下,根据数据,上汽集团给供应商付款的平均周期是一百四十天,长城汽车是一百六十三天,而比亚迪其实是一百二十七天,在行业里还算是结账比较快的。

结果,一个付款相对及时的“大客户”,反倒被一些人描绘成了欠钱不还的“老赖”,这种指鹿为马的说法,是不是很魔幻?

所以你看,把一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歪曲成财务危机的信号,这种操作手法,显然不是普通网友能够想出来的。

这就引出了最核心的问题:一边是现实中火爆的销量,一边是网络上集中的负面舆论,这种巨大的反差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比亚迪的产品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不堪,那上半年那一百六十多万名车主,难道都是闭着眼睛买车的吗?

答案其实很简单,产品本身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比亚迪发布了第五代DM混动技术,这项技术直接把一辆家用轿车的百公里亏电油耗做到了“2”字头,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不开电,当油车开,一升油能跑三十多公里,比很多摩托车都省油。

比亚迪风评为何反转?网友评论炸锅,真相让人意外!-有驾

这项技术一发布,搭载它的秦L和海豹06两款新车,订单直接爆了,据说秦L上市第一个月,交付量就冲破了六万八千台,把很多同级别的合资老牌劲旅都打得措手不及。

这可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精准地打在了老百姓最关心的用车成本上。

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比亚迪车主,当初选择它,最看重的就是真实的续航能力和极低的用车开销。

一公里电费一毛钱,或者一公里油费三四毛钱,这笔经济账,普通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比任何华丽的宣传文案都管用。

而且,比亚e迪的脚步也早已不只局限在国内。

今年上半年,它已经向海外出口了二十多万辆汽车,在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的市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甚至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都已经建成投产。

一个真正“要完蛋”的企业,是绝对没有这样的精力和实力去全球布局的。

当我们看到中国品牌的汽车越来越多地行驶在异国他乡的街道上,这背后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当国产车的市场份额已经牢牢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些曾经可以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自然会感到巨大的压力。

当产品、价格上的优势不再明显时,在舆论场上做文章,或许就成了一些人的选择。

说到底,网络上的纷纷扰扰终会过去,但消费者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出的票,才是最真实、最可信的。

营销手段或许能忽悠第一批尝鲜的人,但连续几十个月的销量持续增长,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东西是真的好,真的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

与其花时间在网上看那些真假难辨、充满情绪的帖子,不如在下班高峰期,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花五分钟时间看看来来往往的车流。

数一数你眼前经过的绿牌车里,有多少辆挂着那个“BYD”的标志。

眼见为实,这个最朴素的场景,或许比一万篇分析文章更能告诉你,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