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刚过三个月,广东和江苏这对中国经济的"顶流CP"又甩出了新剧情。我看到一季度数据时,着实有点惊讶——广东GDP 33525.51亿元,江苏33088.6亿元,差距从去年同期的490亿缩到436亿,江苏正以每年近53亿的速度追赶。这可是两个GDP总量破12万亿的大省啊,相于每天就有1.4亿的差距在缩小,这场持续30多年的"龙虎斗",如今到底谁握有破局密钥?
作为一个在珠三角工作过5年,又常往长三角跑的观察者,我明显感觉到这两年两省的竞争节奏变了。去年在深圳参加电子信息产业展会,不少老板都在感慨出口订单缩水,可转身看到展台上储能设备的火爆场景,又觉得转机暗藏。而在苏州的朋友则告诉我,地的光伏厂这两年几乎天天加班,连昆山的纺织厂都在引进智能生产线,"现在谁不盯着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早就不是以前的玩法了"。
先看制造业这场核心对决。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2%,几乎是广东3.9%的两倍,靠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光伏这些"新势力"。记得在常州参观时,地朋友指着成片的光伏产业园说:"现在我们先进制造业占比快到40%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从电池到电机,周边100公里内就能配齐零件。"广东这边呢,电子信息产业确实遇到出口瓶颈,可比亚迪、大疆这些企业的储能和机器人业务,增速能达到30%以上。就像我在东莞看到的,以前的手机代工厂,现在不少都转型生产机器人配件,门口停满了运送精密部件的货车。
消费市场的冷热差异也很有意思。江苏人今年明显更愿意花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了5.6%,周末去南京的商场,餐饮区几乎家家排队,朋友说现在周末下馆子的频率比疫情前高多了。广东消费增速虽然只有2.5%,但新能源车销量占了全国1/5,我在广州街头观察过,每5辆新车里就有2辆是绿牌,智能家居的零售额更是涨了28%,不少朋友家里都换上了智能马桶、扫地机器人。这就像两家相邻的超市,一家靠日用品吸引客流,另一家靠高科技产品打开新市场。
外贸方面,江苏进出口增速5%,出口更是涨了9.6%,机电产品占比快到70%,太仓港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中欧班列几乎每天都满载出发,光伏组件、锂电池这些货物特别受欢迎。广东进出口增速4.2%,但跨境电商火得一塌糊涂,增速45%,我有做外贸的朋友说,现在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小到东莞的玩具、佛山的小家电,都能直接卖到东南亚,去年他对东盟的贸易额就突破了5000亿。
再看两地的发展模式,简直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广东走的是"极点突破",珠三角贡献了82%的GDP,深圳、香港、广州这条科创走廊,聚集了全国35%的5G专利,每次去深圳南山,看到写字楼里灯火通明,就能感受到创新的热度。但粤东西北还比较薄弱,不过这两年"百县千镇万村"工程让县域工业投资涨了18%,上次去韶关,看到新建的工业园区里,不少珠三角的企业正在搬迁落户。
江苏则是"全域均衡"的典范,13个地级市全进全国百强,5个万亿城市各有绝活:苏州的电子信息、无锡的物联网、南京的软件业,相互补台不拆台。21个千亿级县域更是厉害,昆山、江阴GDP都超5000亿,相于一个中等省份的规模。我在江苏出差时发现,哪怕是县级市的街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很完善,地人说"我们这里没有明显的穷地方,每个市县都有自己的产业招牌"。
说到未来的关键变量,人口和创新是绕不开的坎。广东有1.27亿常住人口,劳动力占比66.4%,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PCT专利申请量是江苏的3.6倍,深圳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过15%,华为、腾讯这些巨头更是砸重金搞研发。但江苏也在猛追,引进顶尖人才数量涨了3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5万亿,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在成为创新发动机。
全球供应链重构给两地都带来了机遇。广东有深中通道通车,带动珠江西岸GDP增长4.1%,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让资源流动更顺畅;江苏的中欧班列开行量涨了28%,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叠加效应正在显现。
这场较量短期看数据,长期看模式。江苏二季度得保持5.5%以上的增速才能延续追赶势头,广东则要突破4.8%稳固优势。到2026年,如果广东能完成粤东西北振兴,可能会拉开5000亿的差距;江苏要是建成10个万亿城市,那增长极就更稳固了。
其实从全国来看,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升级和江苏的内需驱动新模式,正是中国经济"双循环"的生动实践。就像一对赛跑的兄弟,你追我赶中不断突破自己,珠三角的创新火花遇上长三角的制造底蕴,迸发出的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仅是两省的较量,更是中国经济韧性和活力的展现。你觉得接下来,是广东能守住龙头地位,还是江苏能上演逆袭好戏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