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来想想,门把手不过是个小小的汽车配件,在几十年汽车工业史上,谁还能记得门把手是个值得人操心的事儿?可偏偏轮到我们新能源风潮这几年,门把手忽然成了个热议的焦点。不解决呢,满大街的新闻、投诉,动不动还牵连着人命安全,谁敢轻视?
我很想问一句,到底是谁决定了隐藏式门把手是“高级感”的象征?消费者真的是奔着这个隐身把手花钱,还是被营销绑架了审美?想当年一台桑塔纳、捷达,门把手实打实杠杠的,坏了能修,车翻了人能自救,哪会考虑什么流不流线?如今变时髦了,全隐藏式的门把手成了新贵,但凡有点经验的人都会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靠谱吗?
有一说一,这几年新能源市场疯长,车企卷设计、卷配置,凡事讲“创新”,标新立异到了发疯的地步。把门把手藏起来,外形光滑没障碍,风阻据说也低了,是不是传说中的“感觉良好”?可真有人挨过藏把手的苦吗?救援车门打不开,落水被困,几秒钟就是生死。这种高级,真值得吗?讲到底,门把手不是用来装饰的,是关键时候要救人命的。咱们不能只图好看,把命搭进去。
再说这事儿也不光是我们国家新能源车的“创新”。全世界有谁真的把安全的基本功能砍掉,换来一丝所谓的美学和科技感?看着似乎是走在行业前沿,但底子里其实是在拿用户做实验品。
其实咱们可以对比看看,隐藏式门把手除了有点噱头,真实意义在哪?说能降低风阻,厂家宣传里那是天花乱坠;可一看数据,实验室里也就0.005到0.01的差别,全部大吹特吹着0.03,夸大事实的劲头是一代不如一代。更搞笑的,成本翻三倍,故障率还高出八倍。你说买个电动车图省心,结果门把手先坏掉了。修一次不便宜,还要换总成,心疼钱不说,关键是修完也没多大安全感。这换做汽油车的老用户,肯定要骂娘。
而且有人可能不关心钱,也不在乎维修次数,觉得配件坏了大不了修嘛。可你有没有想过,关键时候这个门把手能不能救你的命?长春“冻车门”事件、广东暴雨短路事件,甚至有的车主被困,救援都慢了一步,这难道能用“炫酷设计”来解释吗?再看看那些小孩被门把手伤到的,夹到手、骨折,这种事你说家长怎么能不气愤?
更扎心的是,一到事故发生,碰撞测试的数据就摆这:电动门把手碰了以后,能弹出来供人逃生或救援的概率,只有67%,而老派的机械门把手,达到98%。这还不该整改吗?每一个出事的家庭,损失的都是真实的宝贵生命。一句“美观”能顶这些损失?数据摆在眼前,谁还好意思把创新和安全对立起来?
再进一步问,为什么这事拖到今天才出台国标?门把手这事,在我国甚至国际上,相关安全标准一直是“不强制”的态度。不强制就有人钻空子,反正说不明白,就能随心所欲。车企为了抢眼球,上马新花样,大众需要“性价比”,新势力需要“创新噱头”,反而把用户安全摆在了次要位置。这是不是本末倒置?很多车主说“本来以为科技会让日子更踏实,结果门把手都能出岔子”,你说讽刺不讽刺?
现在工信部要出手,强制性国标要来了,隐藏式门把手按下不表,还要求必须有机械冗余。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安全的底线不能再被突破。这回搞得不是推荐,是逼着所有车企严格执行,说得直接点,谁敢不听,市场就不让你混。这年头,监管真的需要硬气!
想一想,很多新能源品牌这几年闹得风风火火,设计比拼花样,物理按键能省就省,结果用户吐槽一堆。什么全景天幕晒得车里跟烤箱一样,什么花里胡哨的座舱气氛灯,炫技归炫技,真要用还是不如一堆物理按键靠谱。门把手只是个开头,接下来估计要整改一堆技术和设计上的浮躁问题。
还有人觉得门把手国标出台是“倒退”,感觉像是扼杀创新。我觉得啊,创新不是胡来,更不是拿安全冒险。创新的本质,是在原有安全和可靠之上挤空间。难道你家厨房想吊顶,能不考虑承重直接上马?甚至世界造车强国,一项新技术铺开前,最起码的安全评估和标准是要严格把控的。怎么到中国,反而成了先让子弹飞,出了事故再讨论安全?
我还想请车企们好好掂量掂量,消费者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大家买车图什么,不就图个家里人坐着放心,万一出点事也能有保障?谁家能保证永远不遇到意外?别把话说太绝。厂家那副“我们跟得上潮流,你们得适应未来”的样子,真有点笑死人了。科技是给老百姓服务的,不是卖弄优越感的。
要说解决办法,这回要强制机械冗余,不就是在电子把手的基础上,加一个物理能开的装置嘛。最笨的办法往往也是最靠谱的办法。再先进的电子玩意,都有断电、故障的那一天,可人的命,是一锤子买卖。省了命,什么高级都不值。门把手看起来是车的小细节,实际上连着行业的良心。只有认真对待,把安全做到牢靠,过去那些因小失大的教训才不会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从这个角度讲,这波门把手国标,来的正是时候。回想这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野蛮生长”,什么都试,什么都上,厂子要抢时间,投资要快赚钱,用户只能当小白鼠。现在监管来了,该规范都得规范。别的不说,遇到实打实的监督,厂家还敢玩虚的吗?你不按规矩办,罚到你肉疼,干脆市场也别混了。
有人肯定要操心,说“创新会被扼杀”。我觉得,这就像小孩子上学,有课程标准管着一样。没有底线的创新,不叫创新,叫耍花样,甚至是忽悠。你看现在辅助驾驶、全景天幕、大灯尾灯这些功能,哪个不是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安全争议?管起来其实是给客户兜底,也是让行业少走弯路。等什么时候基础打牢固了,安全抓上去,再敢说“创新”。
还有一点,处罚必须得跟上。国标不只是用了事的,要让违规企业吃到大亏。你偷工减料,省安全件,要让你在市场里颜面扫地,还得担上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汽车行业才有正儿八经的良性循环。奢谈创新、讲情怀,这些都等合格线及格了再说。
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不是拼概念的地方,尤其在咱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现在的管理标准慢慢起步,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行业该做的。整体看,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速度快到让人吃惊,但也该学会刹车,一味贪快、图新,用户早晚用脚投票。
再回到这次门把手国标,“大变天”其实真的只是开始。行业要转型,必须要学会敬畏用户、敬畏安全。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以后,中国汽车不用担心发展受限,相反会越走越稳。厂商们把精力用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好产品才会越来越多,老百姓用车越来越踏实,整个行业也更健康。
最后再问大家一句,门把手到底是谁的把手?是厂家炫技用的,还是我们生命的依托?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