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奕派科技登场,一汽旗新动力出击,央企新能源突围日常
六月的尾巴,长春那边还没热起来,我在家阳台上晒着被子刷新闻。忽然看到一条——东风汽车成立了奕派科技,把自主乘用车业务全都捏到了一起;同一天,一汽也不甘示弱,搞了个“旗新动力(长春)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智能制造。手里刚泡好的绿茶还冒着热气,这两条消息让我脑袋有点转不过弯儿——这年头连老牌央企都开始折腾新公司,是不是意味着传统国产品牌要来一次彻底大变身?
我记得去年去武汉玩,在地铁站门口就看见好几辆新能源车停在路边充电,比亚迪的标志特醒目。朋友说现在买油车都得考虑下未来限行、补贴啥的,“早晚换电动”。想想也是,这几年新能源销量蹭蹭往上涨,燃油车慢慢就没那么吃香了。我表弟前年刚毕业进了一家合资厂,说实话,他最怕听到领导开会提“转型”俩字,每次都是压力山大。
但这回不一样。这次是央企自己主动出招,不再等市场逼着走。“顺应变化”这个词儿,被他们写进行动里头去了。
说回东风和一汽的新动作。先讲讲东风吧。他们把原本分散开的自主乘用车业务收归一处,用一个叫“奕派科技”的壳子统一打理。我琢磨着,以前那些品牌各干各的,经常出现定位重叠、资源内耗,有时候连广告语都有点像。这下好了,全产业链捏成团,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都能少点扯皮,多些效率。据说背后还有华为撑腰,要一起冲刺智能网联领域。有意思的是,我哥们就在武汉工作,上个月他还吐槽过单位推行数字化办公各种不适应,现在倒好,他们集团直接拉上华为合作造智能汽车,看样子以后连开会方式都要升级。
再瞅瞅一汽那边。他们弄出来个“旗新动力”,专注于智能制造。一听名字就带劲,好像发动机轰鸣声在耳朵旁炸开似的。据我了解,这家公司目标挺明确,就是让生产线更聪明、更快、更省人力。不光造自家的红旗,还想着把自动化经验卖给别家工厂挣钱。这事儿搁以前谁敢想?老国企居然也琢磨副业拓展利润来源了。
其实这种转型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被市场和技术一步步推着走过来的。我大学时学机械专业,那会老师天天念叨“中国汽车核心技术差距大”,尤其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硬核玩意儿。但现在换赛道啦!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控这些领域,大伙起跑线差不了多少,比拼谁更舍得砸钱做研发、谁能拉到顶级合作伙伴。所以蔚来、小鹏才敢喊高端,也难怪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从燃油时代悄悄切换成新能源巨头模样。
还有政策加持这一环节不可小觑。身边不少亲戚买纯电动车时,总爱问销售:“今年还有补贴吗?”、“充电桩建在哪?”政府层面从购置税减免,到城市限号,再到基建扶持,把大家伙往绿色方向引。不抓住机会跟上节奏,就只能眼睁睁看别人抢蛋糕吃。所以企业也只能不断试水创新,公司架构随之调整,该合并合并,该拆分拆分,不折腾一下怕是真落伍喽!
不过,新公司诞生只是第一步,真正挑战才刚开始呢。一方面国内外竞争对手太多,各种品牌轮番上市新品;另一方面技术更新速度飞快,今年流行智驾辅助系统,明年可能又冒出什么黑科技。而且人才问题也是个坎,高端工程师哪有那么容易招?去年我同学跳槽去南方一家做自动驾驶的软件公司,人家待遇直接翻倍,可见人才争夺战已经白热化。
说实话,我最关心的是最终用户体验到底能不能提升。有次试驾某款国产纯电SUV,本以为宣传很厉害,但实际操作中导航反应迟钝,还经常死机。当时销售小哥苦笑:“我们后台正升级,下月肯定不卡。”这种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像东风这样整合资源后真的能把产品做扎实,让普通消费者少踩坑、多省心,那可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大事。同理,一汽搞智能制造,要是真的让流水线效率提升、新车型品质稳定下来,对咱们买车养车的人也是妥妥利好消息呀!
当然啦,道路不会平坦。有朋友调侃,“你看这些老字号国企改名、重组次数比我们搬家的频率还高!”其实每一次尝试背后都是摸索与博弈,并非拍脑袋决策。而且中国市场太卷,新玩家不断涌现,大佬之间互相较劲,小企业夹缝求生存,没有人可以松懈半刻钟。不过正因为如此,每当看到有人勇敢迈出关键一步,总觉得这个行业依旧有无限可能性等待发掘。
今早楼下遛狗遇见邻居,他正在研究手机上的新能源汽车APP,说最近打算入手人生第一辆纯电动车。他问我怎么看待传统大厂的新动作。我摊摊手笑道:“只要产品靠谱,用起来舒坦,其它交给时间验证呗。”
最后放空望向窗外云卷云舒,又想到小时候坐爸爸桑塔纳兜风,如今满街都是闪亮亮的新势力车型,还有这些蓄势待发的大块头央企……世界总是在变啊,只希望咱们每个人无论选什么,都别忘享受生活的小确幸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