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加油站,看到那块不断变动的价格牌,总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刚刚适应了上一次的涨幅,这不,又传来消息:8月12日晚,全国油价将再次调整,预计上涨165元/吨,也就是每升贵0.13到0.15元。对于开车上下班、出门办事的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一箱50升的汽柴油,加满要多掏6块5到7块5。这可不是小数目,一个月下来,多出来的钱能吃几顿工作餐了。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每次涨那么一点点,看起来没啥大不了。但细算下来才发现,不知不觉中钱包就瘪了。不信你看看身边人的反应,有网友调侃:“现在去加油都要深呼吸三次,下手前还得和自己商量下。”还有人无奈地说:“本来想着周末自驾出去玩,现在想想还是在家追剧省钱吧。”这些看似玩笑的话,其实道出了不少人的真实心声。
有人会问,为啥国内成品油价格总是跟着国际原油市场走?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中国绝大部分石油依赖进口,只要全球原材料一波动,我们这边就难以独善其身。今年以来,中东局势紧张、欧美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回暖,再加上一些产油国减产控盘,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自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且国家发改委有明确机制,每10个工作日根据国际市场变化调整一次国内成品油价,这也让我们对“下一个调价窗口”格外敏感。
当然,也有人觉得比起欧美一些国家,我们国内汽柴油价格其实还算温和。有数据为证,美国部分地区95号汽油已经突破2美元/升,而我们这里目前95号普遍在8-9元区间浮动,相对来说压力没那么夸张。不过换个角度看,对于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同样的一桶汽柴油,对生活成本造成的影响可完全不一样。一位出租司机直言:“每天都跑,一年光是多出来这点钱,都够给孩子买两套校服了。”
从环保角度讲,有专家认为高企的燃料成本未尝不是一种倒逼转型动力。新能源车销量节节攀升,就是现实中的佐证。一些城市甚至出现“电动车排队充电”的场景,但对于短期内无法更换车辆的大多数家庭而言,高昂燃料支出仍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网友感慨:“新能源好归好,可我那辆老捷达还能开几年呢,总不能说涨价就扔掉吧?”
值得注意的是,每逢重大调价节点,各种关于囤积、抢购的信息也会流传网络。有媒体调查发现,大多数理性消费者并不会因为几毛钱差距而疯狂囤货,更关心的是长期趋势和自身用车习惯如何调整。“与其焦虑明天多少钱,不如考虑是不是可以拼车或者减少非必要用车”,这是不少上班族给出的务实建议。
综上来看,本轮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内新一轮成品油提价,无疑又是一记重锤敲向广大有车族的钱包。从数据分析,到市井百姓吐槽,再到专家观点,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能源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阵痛期,而个人用户只能见招拆招,在有限空间里寻找最优解。那么,你打算怎么应对这波上涨潮?是选择提前加满储备,还是改变出行方式?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关于能源的话题,还远没有结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