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7的8月销量首次破万,让外界开始意识到,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并非镶边的配角,由守转攻的态势已经开启。
作为逍遥架构下的首款产品,发明增程的别克携至境L7,以16.99万起的价格,重返日趋火热的增程市场,依靠可靠的性能表现、出彩的底盘素质和优秀的辅助驾驶能力,试图复刻日产的成功经验。
驾仕派已在第一时间对别克至境L7的静态进行了体验,它不仅有大过君越的5米级体量和3米轴距,设计风格也增加了主流元素,尤其智能化程度不输新势力品牌,加上原本别克在舒适配置上的工程优势,确实会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我在泛亚广德试验场的安全环境下,体验了别克至境L7的驾乘实力。
增程汽车的串联设计,亏电性能是此前比较明显的不足。现在主流增程车型大多有较强的电机功率和较大的放电功率,日常加速能力都不差,即便亏电时动力有30-50%的减弱,但依然不输同级燃油车——
对于别克来说,“不输”远远不够,至境L7追求的是“能赢”。
别克的后轴电机输出功率252kW,参数已经和V6涡轮引擎相当,1.5T混动发动机则有115kW额定功率和230Nm扭矩,结合至境L7峰值功率100kW的发电机,以及亏电260kW/7.8C倍率的奥特能40.2kWh磷酸铁锂电池,让它在增程领域率先实现“有电没电一条龙”的真龙性能。
我在开阔的动态广场进行了实测,70%电量的情况下,至境L7可以跑出5.89秒的0-100km/h成绩,而换上只有6%电量的亏电车型后,这个成绩变为6.11秒。不过因为试驾车被多家媒体连续几十次的加速,让至境L7无法达成0.1秒内的满电/亏电加速差异,实际慢了0.22秒。
但即便这样恶劣的测试工况,至境L7的加速性能衰减也不足4%,对于增程产品来说已经是极为出彩的结果。而且它在亏电时的动力表现,也远胜2.0T高功率的大众迈腾/帕萨特,以及混动的丰田凯美瑞,在这些老对手面前,别克电动化的性能优势极为明显。
只靠0-100km/h加速测试,不能体现真龙增程的全部实力,我开着至境L7又跑上了高速环道。
因为场地限制,我没有机会在亏电状态下挑战至境L7的200km/h极速,但我也是现场为数不多把这台仅7-8%电量的车型,推到170km/h以上的驾驶员。
首先至境L7给我的感觉是稳,我想即便真以极速行驶,它也能很好的吸附在路面上,足够的下压力和流线造型,即便偶有侧风也没有对行进轨迹带来明显拉扯。而且在几乎任何时速下,我都可以催动踏板进行再加速,它的动力储备还是很丰厚。
其次,是至境L7的静。在驾照可以扣12分的车速下,它的增程器应该在启动中,但我感觉不到来自传动机构的振幅,前舱的隔绝感到位,无框车门灌入的风噪也被6mm双层静音玻璃挡在门外,配合至境L7的0.23 Cd风阻,以及追求长续航的佳通P10轮胎,它给我的感知和主流中型车开到120km/h的行驶噪音差不多。
最后当然要说至境L7的亏电性能,让我很难想象的是160-170km/h车速情况下,连续跑了5圈、超过45km,它的电量还是稳定在7-8%之间波动,也就是靠增程器发电,以及少许减速的回收动能,至境L7是轻松做到高速不掉电、不失速,这对于其它增程产品而言,已经是行业标杆。
别克至境L7的动力一致性,让选择增程的朋友可以打消顾虑,它不仅拥有远胜于合资燃油轿车的性能,可靠性也适用于任何地区的用户,对充电条件也没有硬性指标。
对于传统燃油车用户增换购而言,至境L7无疑是这部分庞大基数的群体迈入新能源时代的首选。
同样会让这些传统消费者青睐的部分,是别克至境L7出色的底盘性能。自林荫大道之后,美国品牌重新回到“后驱大别克”的轿车领域,不仅白车身设计颇为奢侈,双叉臂、五连杆配合可变阻尼减震,也是同价位合资油车缺少的底气。
有了高配的硬件保住下限,别克专业的底盘调试团队则让至境L7有了极高的驾控上限。
我在广德试验场的操稳路上,验证了至境L7应对不同路面条件的体验。我感觉它在低速和中高速下,悬架反馈是有所差异的,至境L7低速阻尼标定更松弛,对于减速带这样的硬冲击做到了更好的吸收,不会产生尖锐地接触,前后轴的一致性也比较好,不容易带来往前蛙跳的阶跃,而且至境L7次级舒适性也过滤得很干净,轮胎滚动在路面的感觉很光滑。
而在车速提升后,至境L7的阻尼力会更强,悬架运动频率加快,面对路面激励的处理更显干脆,虽然峰值要比低速时锐利,但厚重的底盘把敲击感都压在车舱下,配合别克舒适的座椅缓冲,身体受到冲击并不大。尤其是的遇到高频崎岖路面,至境L7可变阻尼很快就可以适应,悬架的上下行程让我意外的稳定,车架的强度也很够,没有多余的异响。
在连续的曲率起伏时,我选择以120km/h车速掠过,至境L7悬架拉伸、压缩行程都很克制,车轮吸附在路面,车舱内的抛跳感也不会把人甩离座椅,失重感压制在胸腔下,让我主观感觉依然平稳。
当然,遇到更极限的飞坡场景,至境L7还是会有漂浮感,但这也更能体现出它的底盘优势:阻尼行程完全拉开后,落地时并不会挤压到底,而是像一双大手接住了至境L7,再缓缓放下,姿态很舒缓,不会有舒适型轿车的失控感。同时它在释放复位力的时候,也是逐渐施力的过程,后轴来回反复的起伏很少,表现出至境L7的底盘实力。
至境L7不仅在垂向的底盘动态上有良好的表现,横向的侧倾控制也有惊喜。它的转向手力适中,不会像有些新能源车那么轻柔,也没有运动车过于敏感的响应,属于照顾到日常家用,又可以保障极限操作需求的风格——如果要说不足的话,就是它的方向盘造型原因导致3、6点位置太饱满,有些顶手掌的虎口。
我在操稳路上的直角弯,试着用至境L7大幅转向甩入,侧倾梯度平缓可控,渐进释放让人感觉它是很容易驾驭的风格,安全边际较高。更让我吃惊的是至境L7的P10轮胎有出色的抓地力,我刻意拉大转向角才会带来一些橡胶摩擦地面的撕扯。
总结来说,至境L7的底盘素质已经超越20万级别的标准,可以和5系、E级这样的德国豪华品牌掰手腕——如果觉得这个评价太夸张,建议大家去门店对比试驾,应该能感知到其中的差异。
这次别克至境L7还有张王牌,就是首搭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它使用了高通智驾芯片和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作为硬件基础,在30亿公里数据基础上蒸馏出7000万公里黄金片段,同时把R5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的模仿学习,升级到R6可以试错-奖惩-再试错的强化学习,和鸿蒙智行ADS4.0、FSD V13一样,经过仿真+实战的淬炼,依靠自我生成新数据进行飞轮式增长。
我在苏州实际体验了至境L7的辅助驾驶能力。错开高峰期后,面对苏州不算复杂的路况,至境L7可以保持稳定可靠的行驶轨迹,跟车控距有安全感,缓行停车时也能和前车收紧车距,避免被加塞。
对于红绿灯和道路标识的识别,至境L7同样输出稳定,比如同样转弯车道,是否有待转区可以进入,它会提前考量,没有冒进的动作。
面对多路口或转盘的时候,至境L7的SR界面反馈清晰,选择明确,在没有划线路面上通过,它没有转向的犹豫和突兀的降速。十字路口转弯时,至境L7的转向同样流畅,方向盘没有不确定的来回拉扯,面对穿行的非机动车,也能够根据对方车速,提前选择是否停车让行或减速避让。
至境L7智驾硬件,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也很准确,对障碍车辆的绕行操作流畅,横穿或侵入车道的非机动车,也能及时识别和避让。尤其测试中,我遇到横向进入主路的“鬼探头”汽车,至境L7在20米左右距离进行了紧急制动,避免了碰撞,体现出它在AEB方面的可靠性能。
别克至境L7的城区NOA设置了舒适、标准和运动,三种速率模式对车速、车距的变化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超车时,我明显感觉运动模式更大胆,会在相对极限的情况下变道,很“老司机”,而舒适模式则更倾向于保持在固定车道。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我试驾的至境L7还不是R6正式版,所以对右转车道的进入时机选择还不够准确,出现因为过早想进入或错过变道机会,导致碾压实线的情况。其次在车道选择上,它也没有做到红绿灯变化的提前预判,制动时机靠后。
试驾之后,我认为别克至境L7的逍遥智驾,在城市辅助驾驶时有不错的拟人表现,对于日常场景的应对比较成熟,紧急情况下的处置也很积极,在合资车型中能算得上第一梯队的表现。同时至境L7的自动泊车能力强大,尤其在侧向、垂向停入端头车位时,极限微操的准确度很高,对第一次开5米大车的朋友来说,这会很大程度减轻泊车压力。
还有个补充:我带着22度空调和舒适模式,开启纯电优先在苏州城区用辅助驾驶跑了近50公里,别克至境L7的表显百公里电耗不到16kWh。
驾仕总结:
和别克燃油车型的策略一样,至境L7以入门满配的诚恳态度,迈入新能源中大型轿车市场。尊享版16.99万、奢享版18.29万,叠加绿牌优势,让至境L7对比380TSI的大众迈腾、双擎的丰田凯美瑞终端价格,能省3、4万元,配置则比帕萨特、雅阁有优势,如果大家想要初尝新能源,别克至境L7是增换购中大型轿车时的好选择。
搭载逍遥智行后,别克至境L7的价格要高2万元。从我的体验来说,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对得起这个价格,尤其考虑到它在城市辅助驾驶时的表现,以及后续可能延展出的更多功能,想要感受智能化的消费者也不会亏。
更重要的是,至境L7只是别克重振旗鼓的开端。在逍遥架构下,别克至境还会带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依托通用成熟的供应链、出色的底盘调试能力,以及真龙增程强动力、亏电一致性,别克至境完全能成为合资车企在新能源的标杆。
(END)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