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挑明了,中国摩托车当年在越南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高光时刻跌到谷底?说白了,没人能怪日本人有多厉害,真正把自己打败的,是中国摩托车自己。

上世纪九十年代,越南人买一辆日本摩托就像买台法拉利,价格贵得让人咂舌,普通老百姓压根不敢想。但中国厂商像一群“拼命三郎”,眼看日本摩托贵得离谱,立马端着性价比冲了进来。你卖两千多美元?我们七百就能让你骑着走!当时的越南市场,谁都没见过这种价格,硬生生让中国品牌像割韭菜一样收割越南市场,三年不到,市场份额直接拉到八成,出口额高达十九亿多美元。可以说是风头一时无两,越南人骑着中国摩托,就像找到宝贝一样开心。
但幸福来得太快,也走得太急。中国摩托车厂商没想着“细水长流”,一窝蜂全扎进来,开始了史上最凶狠的价格大战。明着看是商品竞争,暗里拼的就是谁活得久。最后价格低到不可理喻,甚至有的摩托挣三十块钱,吃顿自助餐都费劲。大家把利润压到地上摩擦,只为多分一口市场蛋糕。可激烈竞争没带来好处,反而让中国摩托没钱再烧在研发和质量上。产品一年比一年将就,换汤不换药,谁也不愿多花一毛钱搞升级。这下好了,价格降了,质量也跟着“挤出水分”,骑着开头开心,三年后成了“修车小能手”。
越南政府一看,这帮中国厂商来势汹汹,自己人的生意快没了,于是频频出招。今天限制进口,明天调高关税,就是不给你好过。厂商们压力一来,能省则省,能短则短。厂家就像“小作坊”,发愁怎么活下去,哪还有工夫追求技术进步?你死我活的乱斗直接拖垮了中国摩托的口碑,所谓的性价比优势变成了“便宜没好货”,老百姓骑着骑着就能明白,买了中国车,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后悔得直跺脚。
越南市场的天平也开始倾斜。一直被打压的日本厂商并没有闲着,他们悄悄改了打法,走群众路线。以前是卖高端,结果被中国品牌逼下来,现在干脆调整价格,把摩托拉到中端,既有质量又亲民。最绝的是,他们还去研究越南人的骑行习惯:路烂?我来加个减震;爱下雨?做足防锈工艺。如此用心一对比,中国摩托在质量和售后这两项上简直就是“打游击”,没法和人家比。
价格上,日本品牌比中国贵一截,但人家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又靠谱。越南人都开始攒钱买日本车,摆脱了“修修补补又一年”的命运。更讽刺的是,眼看形势不妙,中国厂商动了歪脑筋:干脆把工厂搬到越南本地,想着绕开贸易壁垒。可一搬过去,发现用人成本高,原料也不便宜,算下来还不如原来在国内生产,等于自己“挖坑埋自己”。加上本地市场竞争激烈,谁也占不到什么便宜,结局自然是“一地鸡毛”。
最后,曾经能占八成越南摩托市场的中国品牌,如今份额仅剩这点边角料,跌到低于百分之五,实在让人唏嘘。起初靠低价疯狂抢市场,结局却是恶性竞争拖垮自己。研发没钱,质量下降,服务又跟不上,这样的日子哪有长久的机会?
这种故事,套用一句老话:“出来混迟早要还”,靠一时价格战赢得了开局,最后却连底裤都赔进去。中国摩托车用越南市场狠狠上了一课,价格可以拼,质量不能卷。谁只看短期利益,就只能在风口期和暴风雨一起出局。
事实证明,做生意,有魄力很重要,别把苦干变成蛮干;有劲头不如有远见,卷价格卷到只剩呼吸,那就等着被时代淘汰。
真理其实很简单,好东西凭本事卖得长远。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