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还热火朝天的生意,说变脸就变脸了。2025年下半年,俄罗斯冷不丁地对十几款中国卡车动了刀子,禁售、召回、加税,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让不少人看傻了眼。要知道,这几年中俄经贸往来密切得很,汽车生意更是做得红红火火,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
这事儿得从头掰扯掰扯。话说回来,做生意这档子事,从来都是利益当头,感情归感情,账得算清楚。俄罗斯这回动手,表面上说是安全标准不达标,实际上呢?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保护自家的汽车工业。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吃肉吃得太欢了,人家眼红了,得想办法把自己的饭碗端稳当。
说起来,这位新上任的工贸部长阿里哈诺夫,来头可不小。这人1986年生在苏呼米,那会儿还归阿布哈兹管。家里父母都端公家饭碗,从小耳濡目染行政那一套。2004年考进税务学院学金融,2008年毕业又接着啃法律书,2010年拿下法学文凭。毕业后先在司法部干文案活儿,整天对着文件堆打转。
2012年调到加里宁格勒州政府,那年他才26岁,就开始管贸易协调的事儿了。加里宁格勒这地方特殊,四周全是欧盟地盘,是块飞地,制裁压力特别大。阿里哈诺夫在那儿摸爬滚打好几年,2015年升到海关服务局当副局长,专门盯着边境贸易。
2016年9月,州长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他30岁就接上了位子,成了代理州长。第二年10月正式当选,那会儿他成了全俄最年轻的地方大员。在任期间,他把本地经济倒腾得挺热闹,农业制造业两手抓,还得应付欧盟的各种刁难,搞平行进口渠道想办法绕过去。
2020年疫情那阵子,他忙着协调隔离和医疗物资,之后又搞数字化改造,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生产也提上议事日程。2022年俄乌开打,制裁更狠了,他得负责边境物流,保证供应链别断。2024年5月,他被调到中央当工贸部长,这是国家杜马批准的,接的前任曼图罗夫的班。
上任之后,这位部长把心思全放在保护本国工业上头,特别是汽车这块。俄罗斯汽车工业本来就不争气,西方品牌一撤,市场空出一大块。中国车企一看机会来了,呼呼往里冲,市场份额从2022年不到一成,到2024年底窜到快六成。阿里哈诺夫看不下去了,公开嚷嚷说某些进口车有大毛病,不能让它们满街跑。
2025年上半年,他推动认证审查越来越严,税费也跟着往上调。8月1号车辆回收税又涨了一波,乘用车系数涨了1.7到3.7倍,卡车也涨1.7倍。这人办事雷厉风行,9月还主持工业论坛,强调要把本土产能拉起来。说穿了,他代表的是俄罗斯想把自家汽车工业扶起来的心思,中国企业冲得太猛,把蛋糕切走太多,得敲打敲打。
在加里宁格勒那几年,他协调中俄物流,亲眼看到中国货源有多重要。可等他坐到部长位子上,屁股就决定脑袋了,护着自家产业成了头等大事。2025年7月30号,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放出禁令,禁止东风DFH4180、福田BJ4189、解放CA4250和CA4180、汕德卡ZZHS、福田M4L等十二款卡车进口和销售。
给的理由是刹车效能不行、噪音太大、防护薄、缺紧急呼救装置这些。这些车在俄罗斯市场份额超过四分之一,禁令一下,直接影响上千辆已经卖出去的车,得召回重新整改。阿里哈诺夫对着媒体直接讲,这些毛病威胁安全,必须吊销证书。
他的政策不光是禁售这么简单,从2023年8月就开始调回收税,2024年10月再涨七成到八成五,计划到2030年每年增一成到两成。从中亚转运的渠道从2025年4月起开始补税,份额从三成掉到不到百分之二。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冲着中国车来的。俄罗斯本土卡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不到三万辆,急需喘口气。
俄乌打起来之后,西方车企跑光了,俄罗斯车市直接塌了,2025年总销量六十万辆,同比掉了快三成。中国车占了五成五,可消费者反馈的安全和耐用问题不少,特别西伯利亚那边,零下三四十度,发动机保温跟不上。
阿里哈诺夫就抓着这些点做文章,表面上讲合规,实际上给本土企业比如GAZ开路。政策落地快,执行狠,2025年9月他还跑到乌拉尔工厂视察,推动产能扩建。俄罗斯这步棋走得挺精明,借着安全的名头限制竞争,中国企业得认清楚,合作归合作,人家的地盘人家说了算。
中俄汽车生意这几年,本来是搭上了顺风车。中国车从2022年开始大批进俄罗斯,2023年出口超五十万辆,2024年市占率快到六成。咋冲得这么猛?西方牌子撤了,俄罗斯缺车缺得慌,中国低价燃油车和电动车正好顶上。长城、奇瑞、吉利这些牌子,卖得那叫一个火,平行进口渠道更是热闹,经过中亚转手,能绕开一部分关税。
可到了2025年,风向彻底变了,出口直接腰斩。1到5月,乘用车出口15.36万辆,同比掉了快六成。前8个月,总额超四十亿美元,但环比起伏挺大,8月乘用车出口额7.964亿美元,涨了28.2%,卡车却降了68.2%到3450万美元。月均出口从去年十万台掉到五万多台,4月更惨,只有三万台。
禁令是导火索,可税费才是大头。2025年1月起,进口关税上调两成到三成八,完税价低于120万卢布的车,多收1169卢布。回收税从8月1号又调整,卡车税负重得很,消费者贷款利率18%,车价水涨船高。俄罗斯老百姓负担加重,买车的意愿自然就低了。
市场反馈说,中国车的安全性和耐用性挨了不少骂。西伯利亚零下四十度,保温层薄,电池冻住了启动困难。噪音和防护也成了槽点,俄方检查越来越严,汕德卡2月就暂停了一款车型的批准,得召回整改。7月禁令覆盖四个品牌十二款车,刹车系统失效、噪音超标这些问题,俄方拿出数据,联邦局检查完直接下令。
这不光是技术关卡,政策杠杆明显得很。俄罗斯想让生产本地化,中国企业得建厂搞合资。OTTC认证和GLONASS定位强制要求,平行进口从便利变成了麻烦。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出口前十里头,哈弗H9、坦克300这些SUV还能撑住,可卡车遭了重创。俄罗斯本土车企借着这机会回血,GAZ销量稳住了,政府补贴也多。
中国企业不是没准备,早就有本地化计划,长城在图拉建了厂,奇瑞在莫斯科搞组装。可禁令来得太急,整改周期长,得两个月内改好才能重新卖。市场份额虽然还有五成五,但总销量降了,意味着实际数量缩水厉害。俄罗斯这手,护着自家没毛病,可中国车企得反思,快速扩张时忽略了本地标准,隐患早就埋下了。
老实讲,中俄贸易本来应该是互利互惠的事儿,中国车帮俄罗斯填补空缺,俄罗斯市场给中国企业练手。可禁令一出,问题全暴露了。2025年9月,俄美对话有点松动,宝马大众传出要回来,经销商赶紧清库存,竞争更激烈了。
中国品牌得赶紧优化,针对低温升级保温和电池系统,展厅里搞促销降价。出口方向得转,往中东南美那边走,电动车在那儿优势大,沙特订单增了三成,巴西份额升了一成五。俄罗斯市场不能全押,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禁令虽然伤人,但也逼着升级,长远看是个考验。
俄罗斯汽车市场这盘棋,越下越复杂。2025年,中国车虽然占大头,可下滑趋势明显。1到8月出口27.3万辆,同比掉了五成五九,全年预计五十万台,跟去年差远了。禁令针对的是卡车,但波及到整个系列。
东风福田这些重卡,本来是俄罗斯物流的主力军,禁售之后得召回几百辆,物流链受影响,经销商库存压着。俄罗斯消费者转向本土或者伊朗车,价格虽然高,但合规。政府还推“车队TCO”概念,总拥有成本低,鼓励企业买本地车。中国品牌得从头来过,认证本地化,建合资厂。
多元化是出路。中国车企早就在中东布局了,电动车续航稳,沙特试驾反馈不错。南美矿区路况差,悬挂适应能力强,巴西出口涨了。东南亚高温,空调效率高,泰国组装线忙活着。2025年下半年,这些市场的订单补上来了,电动车成本低,全球份额稳住了。
俄罗斯那边,整改之后部分车型准入,10月第一批改款卡车过了关。可回收税还在继续涨,2026年预算1.65万亿卢布,增了46.7%。本土份额开始回升,阿里哈诺夫视察工厂,推动产能提升。中国企业得稳住阵脚,往电动方向转,哈尔滨那边测试耐冻性能。
国际贸易里头,俄罗斯这步护盘操作挺常见。欧盟对咱们电动车加税,美国限售芯片,都一个路数。关系再好也不等于没底线,中国得拿实力说话。禁令虽然限的是卡车,可乘用车还有空间,吉利收购沃尔沃拿技术,搞合资深耕市场。
俄罗斯工业底子薄,离不开进口,阿里哈诺夫的政策短期见效,长期还得靠创新。中国车企吃了这次亏长了记性,标准得对标,品质得升级。市场竞争激烈,西方品牌回归,中俄双方都得拼。往后看,中俄合作空间还是大,可得平衡好利益,留个心眼很正常。
俄罗斯想要技术转移,中国推本地生产。车市从蜜月期到常态化,考验的是耐力。中国出口不会倒下,全球布局广着呢,俄罗斯限一步,咱们走十步。蛋糕够大,大家都能分,关键看谁的手更稳。
你觉得中国车企接下来该怎么应对俄罗斯的这波操作?是继续深耕当地市场,还是把重心转向其他地区?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