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这位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最近在哲学的书页间寻找答案:“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改变?”一场关于豪赌未来的讨论,从一本书翻到了实实在在的汽车市场。二季度蔚来财报一出,营收增长,亏损收窄,仿佛打了一针坚挺剂,然而,质疑和期待始终交织:“蔚来,到底什么时候赚钱?”
蔚来的现状,用李斌的话说,现在是“谷底”。但这谷底,不是2019年那种“险翻船”的生死边缘,而是一个需要面临更复杂挑战的深渊。从财务数据看,公司运营迎来多维改善,李斌信誓旦旦地为第四季度制定了交付15万辆、实现毛利率16%~17%的目标,这些数字在推动士气的同时似乎也为自己加上了更大压力。
李斌的承诺虽掷地有声,但还是掩盖不了市场对蔚来持续亏损的焦虑。你说豪华电动车赛道,这吸引力是够了,但一边技术攻城略地,一边巨额亏损流血不止,投资者的眉头也锁得越来越紧。不是没有过高光时刻,从濒临破产到“绝地反弹”,蔚来确实证明自己可以爬起来。然而,这种靠运气加点政府雪中送炭的重生,难保每次都灵验。李斌也深知再拼天时地利人和,不如靠内功收复失地。
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今年以来推行的CBU机制,这听起来就像公司给自己戴上了“紧箍咒”。李斌打了个好算盘:让每个业务单元自负盈亏,把每块钱花得更明白。于是,研发费用被砍了,销售管理成本降下来了,甚至人手和资源分配都撸起袖子大优化。但这里的问题是:缩减开支,是否会影响“看家本领”——技术与产品的创新?用老话说就是,勒紧裤腰带的同时,又不能饿瘦了精神内核。
再说蔚来支撑起未来赢家梦的“三驾马车”:技术大年、产品大年、基建大年。从全新ES8到L90,再到即将登场的小型车品牌“萤火虫”,看得出李斌坚持把蛋糕做大的雄心。尤其是这款L90,既拉风又多功能,8月交付了超过1万台,李斌没含蓄,直言这是让团队信心倍增的小胜仗。然而,爆款也不是说来就来,就像李斌自己调侃的那样:“CEO都希望发个命令下去,销量就刷刷往上涨。”实际操作呢,还是要日夜磨合供应链,还得边走边修营销模式。今年四五月,人员砍四成销量提四成,虽然“脱胎换骨”有了成效,但这种战术更多依然是“调结构”。
从核心定义来看,李斌笃信“技术路线、产品规划和用户价值”是未来决胜点。他坚持支持换电模式,不动摇纯电技术,某种程度上,赌得很重很大。可惜市场不欺初心,电车市场拐点刚冒头,增程式车型增长下滑的现实,让蔚来吃到了苦头。聊用户需求,李斌也算开窍,开始大力整合外部建议,变得“接地气”了——什么后排娱乐屏,什么单电机阵列,这些都是一改之前“搞隐性价值”的高冷作风。不过,这种没少烧钱的调子,能否落得一把实利,值得再观望。
讲真,今年的李斌,看上去更像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自曝,“钱少有个好处,就是时刻提醒你,什么才是问题的本质。”这话虽简单,但放在一个巨额亏损和高投资同行业的模型下,显得格外扎心。数千亿市场不是随便谁都能蚕食,手慢了,效率低了,都容易被抛在车轮后面。
李斌跟蔚来的故事,不是第一次讲“从深坑向上爬”。不同的是,这次“长记性”了。他说,2019年那波靠点运气,这次靠掌握本事。从国产电车在全球崭露头角,到赋能强品牌支撑,这些就在眼前,但要成常胜将军,光靠每一次“站起来”远远不够。摆脱“赔本赚口碑”的节奏,显然才是蔚来必须过的坎。
当车窗外的竞争风光无限,试问蔚来的L90们能够撑起多少销量?价格战下,品牌调性还能守得住吗?从谷底攀登的那些脚步,到底踩得稳不稳?这些或许都将在未来的数据中写下答案。而我们真正想问的其实是:从一场危机到另一场暴风雨,蔚来这回“真的长本事”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