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款天籁的内饰,乍一看确实挺像N7的。
说实话,虽然是油车,但整个内饰风格已经逐渐向国产新能源方向靠拢。这个转变其实挺明显:线条变得更平直,按钮布局更简洁,仪表盘也不像过去那样花里胡哨,偏成熟、偏偏用料上看得出来,毕竟豪华感不是一下子能突变的事。
可说到乱点的部分,我还是得吐槽那个突兀的档把。
怎么说呢?给我感觉就像是硬塞进去的——冗余、突兀。感觉好像设计师在设计时忽略了用户的惯,没考虑到完整的整体感。
如果是我选的话,10分满分,我会打8分,算是在这个价位、这个档次的油车里表现不错的了,但那档把,真的让我差点一个为什么设计成那样的疑问。
可能它意在迎合一部分喜欢大排档感或按键感的人吧,但我猜这部分人,年龄没少大了,小年轻看了估计得直摇头。
对了,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那个档把的突兀到底是设计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说回到整体感受,按照我的主观感觉,这车如果打分,油车里得给它挺高的,不算绝对的满分(毕竟有些细节还可以优化),大概也得8分左右。
但我一直在觉得,尤其这次看车,一方面是油车在被新能源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天籁想要逃出生天的压力真的不小。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得说,天籁的整体表现其实在这个价位还是挺有竞争力的。)
然后,我特别期待2024款的天籁会带来啥变化。
说到新款,首先得聊聊鸿蒙座舱。
过去我翻看它的车机系统,真是让人摇头。
卡顿得不像2025年的产品,延迟,反应慢,点个导航都得等个几秒——这在现在这个水平,实在说不过去。
但有了鸿蒙的加持,估计会一飞冲天。
当年苹果带动了手机界的变革,现在看鸿蒙在天籁上的表现,能不能搅一搅这个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我觉得日产还是挺有想法的。
他们想的,可能是把燃油车带给用户一点智能感,打个ID.7的比方,虽然不是纯电,但想借智能座舱吸引眼球。
这也算是它能在未来竞争中找到一条出路,毕竟光靠油腔滑调,早就落伍了。
说到底盘调教,我倒是觉得,这个点上很难翻盘。
老款天籁偏软,支撑性差,开起来像在云端飘。
这个问题我一直挺困惑的——日产传统的调校偏向舒适,但我在想,能不能既舒适又带点运动感?
不要那种死气沉沉的感觉(你们懂的,开过那种软弹弹的悬架,再配个偏硬点的轮胎,整个驾驶感会怎么变?)——我觉得,无非就是把悬架调硬点,提升支撑,才能在高速过弯时更自信。
我还是得承认,前几天我翻了下笔记——写车的时候,那个支撑性差已经成为硬伤,但设计师给出的解释是追求静谧和舒适。
这不是矛盾吗?你就不能两者兼得?
后来想想,可能照顾成本和市场偏好,是考虑偏软一点为了打感官上的软着陆(比如长途驾驶),但这会牺牲一些操控乐趣。
这段我来个转折——
嘿,你们觉得,天籁到底想走个啥?
是偏舒适,还是运动?
我猜,可能厂商自己都没想清楚,也许就是想什么都做一点。
我还挺好奇它未来会不会突破原有调校,走点运动化路线?
比如加点死磕的悬架,让车开起来更活一点。
不过调节难,成本也高,厂商怕折损了原有的受众。
说到内饰做工,用料也值得聊聊。这次我特意翻了相册,看了几张车内细节。
新版天籁宣称90%用软包,我不知道是不是照片滤镜的关系,但看得出来,手感比之前好多了。
之前那种塑料硬邦邦的中控面板,被软料包裹,的确看起来更高级,也顺手一些。
座椅方面说的女王座驾,那真是舒服。而且座椅通风、加热、按摩,没有缩水,能用到顶配的水平,很难得。
我还是得说,做工的细节,是最难套路的。
试想一只门缝,有没有异响?拼缝是不是平整?这就看厂家的工匠精神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人都在担心做工——这次如果能把品质控制提升点,反倒能更有竞争力。
不能不提一下车的隔音。
老款天籁,噪音上一些,特别胎噪太大。
我开过一台2026款,隔音玻璃一上,胎噪减轻了不少——起码我在80km/h左右时,外界噪音能明显感觉到降低。
风噪和引擎的机械噪声,还是得看具体隔音效果。我想,估计还会继续改良这些细节。
这个事情其实挺巧的。
你们知道吗?我查了个数据,没有细想过——估算下来,百公里油耗大约在6.8升左右(2.0T配CVT,不算太省油,但也不算很差)。
而卖价,差不多在15万上下,保值率的话,保守估计,三年后还能剩个40%左右吧?不算特别糟糕。
这个价格区间,很多竞争对手都还在打性价比牌,比如雅阁、凯美瑞、汉兰达什么的,但天籁虽然在这方面不突出,但整体调教、舒适性、内饰,依然是亮点。
问一句,你们觉得,除了这些点,天籁还忽略了啥?
未来还有没有潜力,能在自动驾驶辅助上给点惊喜?
或者,用户最在意的,是不是车内色调?还是用料?谁知道呢,
这样想,我心里其实挺矛盾的——毕竟,想做个全能手,反而可能不好。
节奏快了,质量难保证;把控不好,可能又走偏。
要真问我,最期待的变化还是那块鸿蒙座舱能有点看头。
毕竟,科技越发达,车也越智能,未来天籁是不是会变成移动的办公室,也说不定。
你们觉得,下一款天籁会不会认命改变太多,还是坚持现有的调性?
毕竟,变化快了,风险也不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