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途中见风电光伏遍地,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的答案就在山头
兰州最近气温不低,早上开着增程那台小白往西北方向走。一路上没怎么在意窗外景色,直到快到宁夏交界处时,副驾的表姐突然喊了句,“你看那山头,全是大风车!”我这才发现,这一年多没回老家,道路两边、半荒漠地带,一排排风力发电机立起来了。有些坡顶甚至被蓝黑色光伏板铺得密密麻麻。小时候骑摩托路过这些地方,还全是碎石和枯草,现在像换了个天地。
其实关于“以后是不是都得开电动车”这个话题,在我们车友群里隔三差五就有人吵。有个做汽修的师傅总念叨,说以前修发动机油泥堵塞还能赚点钱,现在来保养纯电车的大多只做轮胎和刹车片,他还说现在新出的那些热泵空调系统有点娇气——冬天零下十几度的时候,有辆纯电的小SUV加热慢,他给人查半天也就是软件问题。但总体来说毛病少,不像燃油时代啥水箱漏液、节温器坏掉天天遇见。
再说回来,这几年国内推新能源真的是不要命一样。前阵子听亲戚提起,她在新疆种玉米,每年春耕秋收都能看到国网的人拉高压线,说是专门为后面扩建光伏园区用。我问她,“这么多清洁能源,是不是以后咱们充电会贵?”她直接摇头:“去年开始村口快充桩反而便宜点儿,比我市里的还低。”我自己平时在兰州城区用快充站,经常6毛7毛一度,也有特价时候5毛出头,那会儿正好赶上晚上11点以后。这跟网上传言什么“新能源普及后资本要割韭菜”,实际感受完全对不上号。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就是咱们国家造传统汽车这条路,本身就一直卡脖子。记得当年买第一辆二手轿车,那变速箱坏了一次,从拆件到装回去花了一周时间,因为关键部件只能等进口配件。不止一次听销售私下抱怨,说搞发动机核心技术永远追不上别人,还经常碰壁。“现在好了,”他喝茶顺嘴一提,“新出的国产纯电平台,连底盘结构都是自研的。”虽然有时候续航标称数字跟实际差距挺大,但至少心里踏实不少,不怕哪天又被谁断供芯片啥的。
国外那边倒是不急,日本本田丰田这些主打混动,还有欧洲朋友聊起柴油动力,说省钱又耐造。他们高速公路上的充电脚本比国内贵太多,有群友自驾瑞士旅游算过账:每公里2块人民币左右,比咱这边10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自然没有动力折腾全员换成纯电动。而且日本民用用电价格1.6元/度,我去年查过,是我们三倍呢。这种环境下想普及?难呐!
顺便插一句冷门配置,上个月试驾一款新上市的小型SUV,它带一个叫V2L放电影功能(其实就是外放220V),晚上露营可以直接煮火锅,用它烧水泡面贼方便。这玩意儿以前只有进口豪华品牌才舍得给配,现在国产不少入门级车型都有,就图一个生活场景实用性。不过也别指望能拖冰箱空调,大功率还是不行,小心保险丝烧掉——这是维修师傅提醒我的,他亲眼见过两例险些把逆变器弄报废。
至于农村道路适应性,其实好多老人担心冬季极寒影响续航。我爸前年冬天借邻居家的增程式去县城买农资,大雪封道回来剩20%不到,但只要找得到国网慢充桩,一夜之间就满血复活。他后来总结一句:“只要不停留深山沟沟里,不怕没法跑。”
讲真,如今看着那些风力发出来呼呼转、电流沿铁塔嗡嗡送进城市,再想想从前修理厂堆满旧火花塞、废机油桶那个味道……变化是真的肉眼可见。燃油与否,也许再坚持几年还有市场,但趋势基本写在山坡上的太阳能板和风叶里了。不信,下次你往西北乡下跑一趟,自然明白怎么回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