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被下架,车企法务部几乎是秒杀的速度回击——这一幕,听起来像是在看一部悬疑片。
视频里只是随便提了一句“刹车距离偏长”,然后“律师函”的大杀器就送到了平台邮箱。
平台瞬间抖三抖,视频没了,理由简直让人咋舌——“误导公众”。
嗯,技术问题慢慢改,嘴巴可得赶紧堵上。
这是车企想要的状态:不是真相,而是干净的搜索页。
我翻了翻裁判文书,发现国产新能源车企最近真的不惜“重金”在法务部上,起诉的数量猛增,赔偿金额从十万飙升到五百万。
天啊,钱都砸哪了?
全砸在了律师费上!
相比之下,产品质量的提升好像有些慢吞吞的样子,甚至让人有点想笑:是“改进电池”重要,还是“封锁真相”重要?
有人说,消费者不爱国。
看着二手车市场的数据——同年份的日系车残值比国产车高出一截,你还真不能怪那些钱包紧张的消费者。
说到底,车主们不是不愿支持国产,只是他们的钱包告诉他们,买车的投资回报不见得比日系车高。
这种市场逻辑,谁都能看明白。
有些人可能会说:“支持国货是义务,怎么能一味看折旧?”
但我想提醒一下,真正的国货应该是质量优先,嘴巴的“干净”是暂时的,车主的选择可不是随便做出来的。
消费者买车的标准很简单:看性能、看残值、看口碑,最不关心的是你有没有请律师给别人发律师函。
再说说那些车企的做法——用律师函来“锁住”评论,能赢得市场吗?
短期内也许能,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恐怕就像是堵住了嘴巴,打开了更多的疑问。
我翻翻那些年起诉的案件,想着“法务部”如今可能比“公关部”忙。
车企好像认为,解决舆论危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关了嘴巴。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如果你每次碰到问题都是通过法务,而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那消费者也许早晚就会用他们的钱袋子告诉你“游戏规则”是什么。
你知道车企怕啥吗?
怕消费者开始在朋友圈里评论:“这个车,我算了。”
但是,真正能改变的,是产品的核心质量,真不是一封封律师函。
每一封律师函背后,是否也在告诉我们:技术上不行,我就用嘴巴封住你?
可事实是,消费者不会一直容忍这种“封口”的方式。
即使你用律师函一次又一次将负面评论打压下去,你忽视的却是产品本身的提升。
看看如今的市场,很多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广告语。
打个比方,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的是“内在”,就是那些实际的数据和真实的口碑。
这些消费者眼中,真正的“科技创新”才是值得关注的,而不是满屏的广告词和维权新闻。
到头来,谁能在硬实力上超越竞争者,谁就能在这场市场竞赛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你知道车企最怕什么吗?
他们最怕的是,消费者拿着钱包说:“嗯,算了,我还是选另一款。”
当你每次在舆论面前出击时,背后那扇门关上的只是短暂的平静,而打开的却是消费者对产品不信任的大门。
所以啊,未来能赢得市场的,永远是那些扎实做好产品,注重质量的车企。
那时候,公关部门和法务部门都成了过渡角色,真正在消费者心中“立住”的,是那些真正有创新、有质量保证的产品。
嘴巴再封,也无法掩盖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产品质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