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配508千瓦双电机卖30万起,当互联网造车开始玩性能牌,BBA经销商的咖啡可能要凉了
上周去亦庄的时候,正好路过小米汽车工厂。门口停了几辆盖着车衣的新车,保安看得特别严。旁边几个穿工装的人在那讨论什么“轴距”、“风阻系数”,声音压得挺低。凑过去听了几句,聊的是YU7。其中一个人说了句话我印象挺深:“这车要是真按这个价格出,可能得排到明年去了。”
回来查了下资料,发现这车确实有点意思。
车身长度破5米,轴距3米多,但整体看着不显笨重。有人说侧面线条像某个意大利品牌的SUV,也有人觉得这是小米自己的设计语言。反正在一堆长得差不多的电动SUV里,能让人多看两眼的外观,本身就算过关了。前脸那个灯带设计,晚上开在路上辨识度应该不低。
动力数据看着挺唬人——前电机220千瓦,后电机288千瓦,加起来508千瓦。这个功率换算成马力差不多680匹,极速能到253公里。这个数字放在以前,基本是性能车才有的账面。日常开车用不用得上另说,但红绿灯起步那一脚电门下去,应该能让副驾的人往后靠一靠。
电池用的宁德时代的三元锂,这个组合在行业里算是主流配置。三元锂的好处是能量密度高,冬天掉电也没那么夸张。现在不少新车都在搞800V快充,充电时间能压到十几分钟,要是YU7跟进这个方向,对跑长途的用户来说倒是个实际利好。
车机系统可能会用自家的澎湃OS或者接入鸿蒙生态。手机和车怎么联动,导航、音乐怎么切换,这些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应该不算难题。小爱同学能不能在车里好好干活,得等实车出来才知道。反正现在的智能座舱,语音交互要是做不好,基本就扣分了。
智能驾驶据说会配激光雷达,硬件规格应该不会太寒酸。能不能真正实现L3级功能,一半看技术,一半看政策。不过硬件先铺上,后面通过OTA慢慢解锁,这已经是行业常规操作了。高速上的辅助驾驶、自动泊车这些,估计问题不大。
5米多的车身,后排空间应该能满足家用。要是做成三排座,第三排的舒适度可能就得打折扣了,毕竟这个尺寸想让七个人都坐得舒服,多少有点勉强。座椅放倒之后的储物空间,周末带家人出去玩或者拉点大件物品,应该够用。
30到40万这个价格区间,竞争对手都不是省油的灯。特斯拉Model Y性能版、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哪个拿出来都有两把刷子。YU7看起来是想走全面均衡的路线——设计有记忆点,性能数据够看,智能配置不落后,空间也能交代。这种打法能不能站住脚,得看真正交付之后的口碑。
不过有个问题得说在前面。小米SU7刚出来那阵,订单排得太长,有些人等了几个月车都没到手。YU7要是重复这个情况,对品牌形象肯定有影响。二期工厂在建,但产能爬坡是一回事,供应链协调又是另一回事。新车量产初期出点小状况很正常,就看小米的应对能力了。
从品牌战略看,SU7验证了小米造车的可行性,YU7则要承担向上突破的任务。SUV市场比轿车大,家庭用户的购买力也更集中。这款车要是能站稳,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才算真正搭起来。要是表现不如预期,后面的规划可能都得调整。
说到底,车这东西还是得真正开了才有发言权。账面数据再漂亮,实际体验差一截的车也不少见。YU7到底怎么样,还得等量产车交付,让市场给出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一辆30多万的车能提供接近性能车的动力、还配上智能座舱和足够的空间时,那些传统豪华品牌的日子,可能没以前那么好过了。尤其是那些靠品牌溢价卖到五六十万的车型,用户会不会继续买账,真不好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