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大反转,韩系车跌至谷底
一组数据摆在眼前,谁也不能装作没看见。十五年前,韩系车在国内一年能卖180多万辆,有点像曾经的“销量王者”。谁能想到,到了2024年,韩系车卖出去的只剩23万辆。这不是简单的下滑,是断崖式下跌缩水八倍啊,小数点都不够用了。
反观中国自主品牌的日子就舒服得多了。十五年前,中国自主品牌一年也就是1806万辆。现在已经涨到3143.6万辆,增幅74%。一个掉队排尾,一个蹿升做大哥。这种反差,怎么看都让人不得不追问一句:韩系车,到底怎么混到这步田地的?
韩系车真的没有努力吗
表面看韩系车不是没有性价比,也不是没有技术。街头巷尾偶尔还能看到韩系车车标在反光。不过,翻开账本,发现韩系车的主场,从来就不是中国。2024年全球韩系车销量是794.72万辆乍一这规模还挺吓人。但大家别忘了,这里面现代起亚集团占了大头,总体723万辆,后面紧跟着的几个品牌加起来,其实对中国市场没太大兴趣。
中国市场,2024年只给韩系车贡献了23万辆。算算人家北美市场,起亚一家在美国就卖出79.6万辆,而且还在小幅上升。所有韩系品牌加一起,北美一年卖得接近200万辆。你说,这要是你主打某个市场,是不是就该去拿出家底去讨好美国消费者?
技术不给力,双标让人心寒
买车的都爱问一句:这车啥配置?韩系车给到中国消费者的,真没啥诚意。辅助驾驶系统只挂在顶配车型,低配款能有个定速巡航就算厚道了。
别以为这些技术韩系车自己变不出来,实际上在欧美市场口口声声是8AT变速箱,用在中国就简配成自吸发动机。技术缩水的样子,连老司机都忍不住吐槽:“这也太敷衍了吧。”这样的操作,老百姓哪能看不出来?配置也好,性能也罢,韩系品牌压根没把中国消费者当作自己人。
销量下行,圈子逻辑在作祟
为什么同样是韩系车,北美市场吃得开?原因特别直白人家有钱,周围朋友都在买。韩系品牌本来就是西方市场一员,不用跟其他圈子抢饭碗。你有关系你有钱,自然每年数据好看。
可中国市场是什么?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消费群体,有各自熟悉的用车场景和选择标准。韩系车进来只是路过,从未扎根,根本没想过做场子的主角。
买车其实也像朋友间做生意。你有一个朋友开4S店,价格差不多是不是优先去朋友那里看车?世界市场也一样,美西方这票兄弟互相捧场,仅靠圈子效应就能稳住销量。中国市场根本不在他们朋友圈里,人家也懒得花力气交朋友。顶多就是来混一波,赚点就走。
国产车逆袭的底层逻辑
中国品牌能一步步上来,是吃了多少苦、摸了多少消费者的需求?智能辅助、动力组合、价格策略、售后体验,这些年自主品牌可没少琢磨怎么讨好本地用户。不光是价格拼得狠,配置、体验全是奔着自家人来的。再加上新能源浪潮的席卷,自主品牌趁势而上,韩系车的老一套被彻底放下了神坛。
韩系车老是说自己技术有多领先,卖得有多好。可你到中国市场一对比,啥技术没给,配置更是缩水。当国产车品牌不断给中国消费者定制方案的时候,韩系车一直在走套路,还没意识到自己早被市场边缘化。
谁需要谁?市场说了算
韩系车到底在中国还值不值得买吗?我真觉得没必要跟韩系车死磕。中国市场根本不是“需要韩系车”,而是韩系车要在中国混饭吃,需要做出改变才行。韩系车不发力、不入圈,就没人愿意买单。一场新旧格局的洗牌,结果其实很早就写好了。
不是韩系车不行,只是两路人,各自奔前程。中国市场的消费认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国产车靠自主创新赢得青睐,韩系车则转身去了美国、欧洲。你我都能预见,这条路越走越远,“尿不到一个壶里”,一点都不夸张。
韩系车销量下滑,不怪谁。如果他们真想在中国分杯羹,得先掏出点真本事来才行。不做功课,不入本地圈子,就没戏。
你怎么看韩系车这场“失重”?国产车有哪些值得夸的地方?你还会考虑再买一辆韩系车吗?欢迎评论交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