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电动车越来越普及,价格也像坐过山车似的,想当初,我朋友小李今年三月刚入手的比亚迪汉长续航版,30多万,于是听说16.98万版本一出来,我心里就犯嘀咕,天,这价格调整跨度也太大了吧?到底是降了技术含量,还是拼了性价比?毕竟,比亚迪汉那车本身在国内合资品牌里,一直是个标杆。
我刚才翻了翻自己2023年秋天的笔记,汉长续航版当时的续航是605公里(NEDC),我那天亲自开过,一次高速体验大约跑了430公里,电池表现倒是稳健,充电速度也还算给力。可是16.98万版本到底有啥缩水?表面参数看起来差不多,供应链这块大概率是省了不少成本——毕竟主力供应商涨价,像电芯和三电系统,做了妥协难免。记得我一个前供应链同事跟我八卦:这批次的电池模组,可能用的不是最顶级那种,成本压得挺死的。
换句话说,16.98万的汉长续航版,看起来像是在原来性能和设计基础上,把不那么核心的部分瘦身了。比如内饰材料、一些辅助驾驶功能的配置,可能会缩水,毕竟研发到生产这条链子反正绕供应商也会乖乖做调整。其实我有些担心,这是技术下沉还是配置缩水的问题?假设续航白纸黑字没变,但车重和电池表现不同,实际体验一定会出差别,对吧?不过我还没见到详细实测数据,这段先按下不表。
跑题一下,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正在关注海豹07dmi的加推版本,结果听销售说定位感觉怪怪的,明明官方说这车是主打运动和高端市场,价格却比之前版本贵不了多少,而且配置调整后又瞄准更广泛家用。听完我也一头雾水,何必自己给自己挖坑?我猜,这在供应链压力下,是厂家不得不做的中场妥协,毕竟电动车成本浮动比油车复杂多了,不同供应商价格区间波动让人难以保持一致性。这个供应链弹性,完全可以用绳子扯断了,不得不断线重新系的比喻形容,车企要是在这里没活儿,要么涨价,要么降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能不能从渠道心理角度看这波降价?比亚迪这么做,难道就是想换个打法,以量取胜?朋友小张是4S店销售,他吐槽说:客户一听16万起步价,第一反应不是‘这价格真香’而是‘到底咋回事,能不能相信?’ 你说,这价格骤降,刚买的车主心理健康怎么办?后续保养和二手车保值率是不是会被这个操作拉低——我粗略算了一下,18万左右的车型,一年折旧大约15%-20%正常,但对比16.98万这个售价的鸡蛋,估计折旧率得往25%-30%靠近。
对了,和研发部门同志聊天时,他提醒我,不能一棒子打死配置缩水说,毕竟电池技术迭代快,可能这批新车用了最新一代能量密度更高但成本更低的电芯,只是没把所有信息披露出来而已。这个我之前没细想过,算是翻了个身想法。这种情况下,续航数据能保持,甚至在实际应用中反倒更稳定,也不奇怪。
说到稳定,我之前问了一个做维修的大哥,他每天面对各种品牌电动车:你看,那些低成本车型,问题不是出在电机或电池,而是电子系统和软件稳定性,尤其是低版本配置,出故障概率高,调试起来就头大。这让我觉得,低价到底是捡了芝麻还是掉了西瓜,真得好好掂量掂量。
又跑题。你有没有发现,电动车现在越来越像手机,快速推新版本,价格层级不断打散,用户反而更迷茫?去年还在竞价比哪个车型电池容量大,今年倒好,官方不提瓦时,只说续航,说的时候还百般打哈哈,怕消费者理解太复杂。结果谁知道,真正落地到日常使用里,能跑多远,充电多快,开着舒服不都没写清楚。
我下一步准备找机会开开这个16.98万版汉,看看实际操控感受和内饰体验,毕竟同价位的蔚来ES6二手车和特斯拉Model 3奇怪的是,配置和渠道服务水平差距也挺大,不是单纯价格能衡量的。虽然特斯拉自我修复的软件套路很强,但渠道资源缩水也是真实存在的。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硬件,还有后续的使用保障和体验,这块儿才是价格标签背后的隐形成本,你觉得呢?
最后在想,如果你现在手里有16.98万买汉长续航版的预算,是愿意先买这个版本入门,还是苦点钱上30万买更完整的配置?好奇真实买家的心理怎么想的,多数人真会这么理性吗?我倒觉得,情怀和从众心理也很重要,毕竟电动车市场,比起传统车更像一场持久战。有点八卦——有人怀疑海豹07dmi的加推其实是为清理库存,内部听说没官方证实,这估计又是一波成本调控的花活儿。
谈着谈着,我倒是记起了北京那个冬天,朋友煮的一锅热饭,聊车聊半年,突然就戛然而止了——当时他一句车是工具,不光是玩具,让我对这个市场有了更多现实感。汽车行业,还是得在冷静里找温度,降价能带来销量,但能带来满意吗?这真是个问题。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