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一个数据,怎么看怎么觉得不正常。2023年,中国新势力车企中,有几家销量大涨,收入也不错,但净利润却一路亏到“底裤都快没了”。比如某头部新势力,全年卖了20万多辆车,营收超过百亿,结果净利润是负的,亏了几十亿。更夸张的是,这家公司还不是亏得最狠的——另一家销量稍微低一点的,直接亏到上百亿。你一看这账本,脑袋里第一个想法估计是:“这不行啊,这么亏下去迟早得完蛋吧?”但奇怪的是,市场并没有因此大面积唱衰这些公司,反而还挺看好它们的未来。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它们“该亏的钱”。这就让人犯嘀咕了:亏钱怎么还能是正常的?今天咱们就来捋捋这个现象,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拆拆账本,看看这个亏到底亏在哪儿。新势力车企的账本,最明显的就是“营收看着挺漂亮,但毛利率贼低”。正常情况下,传统车企的毛利率大概在15%-20%之间,这还是在成本控制得不错的前提下。而新势力呢?不少车企毛利率连10%都不到。原因其实很简单:技术研发和生产成本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比如电池,作为整车成本的大头,一直居高不下;再比如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底盘架构、车机软件,这些东西又贵又烧时间,研发投入巨大,短期根本没法摊销完。
然后就是运营费用。新势力车企的营销费用、渠道建设费用、售后服务体系搭建,这些“隐性成本”都堆得很高。举个例子,传统车企有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不需要重新搭建体系。而新势力呢?为了提高品牌形象和用户服务体验,很多公司选择自建直营店,有些还搞体验中心、交付中心,铺一个线就是数亿数十亿的投入。这些钱不是白花的,但短期内确实很难转化为盈利。
再往深里看,研发投入是亏损的另一个“大头”。新势力车企普遍选择重仓智能化和电动化,搞自己的技术闭环。比如研发智能驾驶芯片、优化算法、增强整车OTA能力,这些东西既烧钱又烧脑。一家头部新势力车企的财报显示,单单研发费用一年就花了近百亿。这种研发投入放在传统车企里很少见,因为后者大多选择合作供应商,或者直接购买现成的技术方案。所以说,新势力车企的亏损,很多时候不是亏在产品本身,而是亏在研发和运营上。
这么一拆,是不是稍稍觉得不那么离谱了?但你可能还会问,研发投入归研发投入,亏损这么多是不是也太激进了?是不是钱花得没谱?这个问题得拉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比如丰田、大众,这些巨头通常有稳定的产品线,研发投入多,但相对可控,盈利能力也很强。新势力的情况跟它们不一样——它们的技术路线更多在摸索阶段,很多钱是花在“未来可能赚钱”的方向上。也就是说,这种亏不是产品卖不动导致的,而是战略性亏损,赌的是后期技术成熟带来的市场优势。
那新势力车企的这种亏损现象,是不是只有它们自己经历?其实不然。拉全球的新势力对比一下,特斯拉早期也是一路亏损。2010年上市到2019年间,特斯拉总亏损超过50亿美元。但它赌对了方向,后来技术成熟、产能起来了,直接反转成超级盈利。再举个例子,造手机的苹果,早期在研发和设计上的投入也非常大,但它坚持走高端路线,后来靠技术优势吃下了市场。所以说,新势力车企现在的亏损,可能只是它们的“蛰伏期”。当然,赌技术和市场的风险很高,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血本无归。
那问题来了,新势力车企这种亏损,是“抓机会”还是“乱花钱”?客观说,两者都有。抓机会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智能驾驶、电动化,这些方向正是未来汽车赛道的核心。但乱花钱也不能完全忽略。比如有些新势力在营销上投入过头了,导致账面亏损更加难看;再比如,有的公司盲目扩张,试图抢占高端市场,却忽略了技术和品牌沉淀,结果反而让消费者觉得“虚高”。
总结一下,这件看起来“吓人”的亏损现象,其实背后有很多值得分析的逻辑。新势力车企大多在战略性亏损,赌的是未来的技术和市场红利。但赌局有风险,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都可能让它们的亏损变成不可控的灾难。所以,与其盯着表面的亏损数字不放,不如多看看它们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动作。至于最后能不能赌赢,就看它们下一步怎么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