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亿资本棋局!东风、襄阳、华为的智能越野铁三角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合作。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产业变革。9月17日,东风集团联手襄阳国资成立智能越野新公司,注册资本高达84.7亿元。央企、地方国资、科技巨头罕见同台。他们到底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出资结构暗藏玄机
84.7亿元的资本布局极富深意。东风系持股52.8%,但现金出资为零——以猛士平台技术、智能驾驶专利等无形资产出资35.5亿元,东风有限以厂房设备等实物资产出资9.2亿元。襄阳国资则掏出真金白银,40亿元现金获得47.2%股权。
轻资产。重资产。巧妙分工。东风出技术、品牌和产能。襄阳出资金、政策和产业链支持。这种出资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优势。东风保留了技术主导权。襄阳通过资本深度绑定产业前景。
更关键的是,这次合作盘活了东风日产襄阳工厂的闲置产能。该工厂年产能超过20万辆,但昔日旗舰车型天籁销量已从年销16万辆的巅峰滑落至今年前8个月累计4万辆。产能闲置。急需转型。新公司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
襄阳为何不惜重金?
襄阳的汽车产业梦从未如此强烈。2021年,襄阳生产了39.7万辆整车,但没有一辆是新能源乘用车。尴尬的数字。紧迫的转型。
襄阳曾为追逐新能源梦付出代价。2015年引进的众泰项目最终破产收场,只生产了18312辆车。美洋公司欠债近40亿元,襄阳通过破产清算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当地国资平台以8.45亿元收购605亩土地和生产线,为引进新项目扫清了障碍。
这次与东风的合作是双方的第三次战略“牵手”。从1983年第一辆3吨轻卡下线,到2005年天籁下线推动襄阳汽车产值突破千亿元,东风与襄阳的合作历史悠久。如今,襄阳汽车产业年产值高达2000亿元,占全市GDP约32.8%。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襄阳不能输的战役。
智能越野:下一个蓝海市场
新公司瞄准的智能越野赛道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越野车销量达94万辆,同比增长70%。新能源越野车渗透率已达41%。
市场在变。需求在变。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56.4%的自驾游游客选择SUV或越野车。他们要的不只是硬核性能,更是智能体验。
东风看准了这一趋势。猛士科技继续深耕高端硬派越野,新公司则聚焦“城市轻越野”。产品价格将从猛士917的60万元以上下探至20万元区间,瞄准更广阔的市场。
华为的隐形角色
华为虽未出现在股东名单中,却是这场合作的关键变量。新公司将采用接近“HI Plus”的模式与华为合作。华为不仅提供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技术,更将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研发流程乃至营销体系。
这超越了传统供应商关系。华为将IPD(集成产品开发)、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服务)等管理体系植入新公司。从技术输出到管理输出。合作模式全面升级。
猛士M817已证明这一合作的价值——作为全球首款全栈华为乾崑智能的越野SUV,上市5小时即获3700辆大定。智能化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央地合作的新范式
这场合作超越了简单的招商引资,开创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的新模式。襄阳摒弃传统的政策优惠和静态招商,转向资本赋能和动态育商。以投带引。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对东风而言,这是转型的关键落子。在整合奕派、纳米、风神三大品牌,推动岚图IPO后,猛士成为最后一块拼图。新公司有望复制岚图的成长路径——岚图改造自东风日产云峰工厂,如今已成为东风新能源板块的亮点。
2024年,中国方盒子车型销量突破76.9万辆,增速达行业3倍以上。市场准备好了。产能准备好了。技术也准备好了。
这场84.7亿元的合作,不仅关乎一家新公司的命运,更承载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探索。央企的产业底蕴。地方政府的资本赋能。科技巨头的智能化能力。三者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答案将在明年四季度揭晓——新公司的首款产品已由前东风日产启辰品牌开发总监王峰牵头开发,预计明年年底发布。智能越野赛道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玩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