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变鸡肋!多花8万养电动爹,不如直接上纯电!

车市启示录:当“增程”变“鸡肋”,车主们为何扼腕叹息?

“电动爹”的坑,比纯电深多少?

各位车坛的同仁们,以及所有正在为爱车选择而思量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细品一段让人心头一紧的故事,它关乎钱包,关乎用车体验,更关乎一个正在悄然改变的趋势。

我那位常在一起探讨车经的同事,老李,去年底,怀揣着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憧憬,将一辆当时风头正劲的增程SUV开回了家。

增程变鸡肋!多花8万养电动爹,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销售人员口中那“油电双修,长短途皆宜,绿牌免税,畅行无阻”的承诺,宛如《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般令人心动,仿佛拥有一台就能拥抱新能源时代的便捷与豁达。

然而,时光荏苒,从初见的欣喜若狂,到如今算账时的“欲哭无泪”,老李的八万块差价,似乎变成了养育一个“电动爹”的无底洞。

他时常感慨:“当初以为是‘鱼与熊掌皆可兼得’,如今却是‘进退维谷,两头受罪’。”这笔看似精明的投资,为何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让我们剥开层层迷雾,探寻那隐藏在“增程”光环下的真实面貌。

政策的无常:昔日“宠儿”变“弃子”,增程车的光环黯淡

犹记得,就在不久前,增程车型还是新能源浪潮中的宠儿,各地政府纷纷抛出“绿牌”、“免购置税”等一系列政策红利,让它们一度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

这种“油”与“电”的巧妙融合,似乎预示着一个更灵活、更包容的出行新时代。

然而,市场的风向,正如“瞬息万变,难以捉摸”的云海,说变就变。

时至今日,许多一线城市,如京、沪、穗、深,已不再将增程车型视为纯粹的新能源。

它们的“绿牌”待遇开始缩水,免购置税的优惠也逐渐式微,甚至在一些限行政策中,增程车也未能幸免,被划入了“非纯电”的阵营。

这不禁让人想起“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叹,政策的倾斜,往往是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

与之相对,纯电动汽车则享受着“锦上添花”般的政策支持。

增程变鸡肋!多花8万养电动爹,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充电补贴力度加大,换电站的建设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这种明显的政策导向,让增程车型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显得愈发“势单力薄”。

甚至有业内人士私下透露,部分车企已不再将增程作为主推方向,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市场前景的审慎判断,或是对技术趋势的清晰洞察。

技术革新的洪流:增程的“燃油包”与纯电的“快充时代”

增程车的核心技术,本质上是将一台发动机转化为“车载发电机”,为电池组供能,再由电动机驱动车辆。

这个过程,就像《道德经》中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能量经过两次转化的过程。

然而,每一次能量的转换,都伴随着不可避免的损耗,据估算,这一过程的能量损失可达25%。

当车辆在高速巡航时,增程器需要持续运转以维持电池电量,此时其油耗表现往往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达到每百公里11升。

这已经与一些传统的、以燃油经济性著称的SUV车型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

这无疑是对“增程”概念最直接的“技术暴击”。

更具颠覆性的是,汽车技术的进步速度,如同“星河流转,日新月异”。

展望未来,固态电池的量产预示着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800伏超充技术的普及则意味着充电时间的极大缩短。

相较之下,增程车型那约200公里的纯电续航,以及相对较慢的充电速度,在即将到来的“千公里续航、分钟级补能”时代,其优势将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就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还抱着一本厚重的“字典”查阅。

增程变鸡肋!多花8万养电动爹,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成本的隐忧:隐形开支,蚕食着“省钱”的初衷

“增程”的魅力,曾在于它试图模糊纯电与燃油车的界限,提供一种更自由的用车体验。

然而,当我们拨开价格表上那些显眼的数字,会发现背后隐藏着更多不容忽视的成本。

首先是保险。

增程车型集成了发动机、电动机、电池组等多个关键部件,这使得其“三电+发动机”的双重动力系统,在保险公司看来,意味着更高的维修风险和更复杂的理赔流程。

因此,其保险费用往往比同级别的纯电动车型高出约40%。

这意味着,仅仅是每年多支付的这笔保险费用,就可能达到五千元左右。

其次是保值率。

市场调研显示,一些增程车型,其三年后的残值率普遍低于同级别纯电动车,甚至有车型会低至40%左右。

这意味着,在车辆使用几年后,其二手价值会明显低于纯电车型,这部分损失,可能高达数万元。

而电池的衰减,是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

当电池健康度跌至75%时,更换一套新电池的成本可能轻松突破五万元,这无疑给二手车的价值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增程变鸡肋!多花8万养电动爹,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再者是保养。

增程车型的保养,相较于纯电动车,流程更为繁琐。

除了需要定期更换机油、三滤等发动机相关部件外,还需要对电池组、电机等进行检查。

这种“双重保养”的模式,使得其年均保养费用,往往比纯电动车高出30%左右。

体验的矛盾:加油的纠结,充电的烦恼,增程车“两头不讨好”

“增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纯电动的续航焦虑和充电不便。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它却常常陷入“加油的纠结,充电的烦恼”的尴尬境地,成为一种“两头不讨好”的体验。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充电条件的车主来说,频繁的充电需求,如同《西游记》中的“紧箍咒”,束缚着自由。

频繁出入充电站,排队等候,尤其是在充电桩数量不足或功率较低的情况下,这种体验更是令人沮丧。

当充电功率仅为50kW,而同级别纯电车型已普遍达到240kW时,充电时间的大幅拉长,让“快充”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反之,当车主选择以燃油驱动为主时,每公里0.6元的油耗成本,与纯电动车仅需0.08元的充电成本相比,差距悬殊。

这种经济上的“不划算”,使得“增程”的经济优势变得模糊不清。

更令人诟病的是,在电池电量不足(即亏电状态)下,增程器启动时,其发出的“突突突”的噪音,以及传递到方向盘上的明显震动,都极大地影响了驾乘的舒适性。

增程变鸡肋!多花8万养电动爹,不如直接上纯电!-有驾

当需要超车时,即便深踩油门,动力响应也可能不如预期,这种“欲振乏力”的感受,如同《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看似有备,实则虚弱。

维修的深渊:复杂系统,暗藏“天坑”

正如《易经》所言,“形胜于无形,而形者,无形之朱也。”车辆系统的复杂性,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故障率和更隐蔽的维修难题。

增程车型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其复杂程度远超纯电动车,一旦出现问题,其维修过程和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我曾听闻一位车主分享,他的增程器故障,直接导致了电机无法工作。

4S店在诊断过程中,仅收取诊断费就高达2000元,而更换关键零部件则需要漫长的等待。

即使是电池组的小故障,在维修师傅拆解时,也可能遭遇油箱与电路板的“亲密接触”,这种复杂的拆装过程,使得其工时费轻松翻倍,甚至达到纯电动车的数倍。

网友们用“纯电坏是售后,增程坏是请祖宗”来形容,虽略显夸张,却也道出了许多增程车主的心声。

结语:在技术洪流中,审慎选择,方得“真章”

增程车型,如同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过渡品”,它曾试图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在不同用车场景下的需求。

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纯电动汽车在续航、充电、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其“两头讨好”的定位,反而使其在成本和体验上都显得“不上不下”。

如今,我们站在2025年的前夜,对于那些拥有固定充电桩的用户而言,纯电动汽车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它代表着更低的用车成本、更佳的驾乘体验和更清晰的未来趋势。

而对于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传统的燃油车或成熟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或许才是更稳妥的“避风港”。

回首那些曾经被“增程”概念所吸引的车主们,他们的经历,无疑为我们所有购车者提供了一份深刻的“市场教训”。

在纷繁复杂的技术浪潮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审慎辨别,方能拨开迷雾,找到那辆真正适合自己的“良驹”。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辆车的选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判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