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

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国汽车品牌有朝一日能够在欧洲当地卖得风生水起。以前提起“汽车”,我们印象中脱口而出的无非是“德国三强”、“意大利跑车”、“法国小众”,要说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前十排行,简直不可想象。

可现在,现实比梦想还要魔幻。比亚迪、名爵、奇瑞、零跑、小鹏……一票中国车企硬是在欧洲销量榜上拼出了名堂。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超过了7万辆。单看比亚迪一家,71345辆,同比暴涨300%多,差点冲进前九。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妙?欧洲人换车口味儿变了,还是中国品牌真的有两把刷子?

我们得承认,欧洲作为老牌汽车强国,人们买车讲究品质和调性。以前“made in China”在他们心中就意味着廉价、山寨,现在居然心甘情愿买中国车。这,不够新鲜刺激么?比亚迪能卖到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新能源市场第一,这不就等于欧洲人自家后院都被“攻破”了?

现代人的交通工具,不仅是代步工具,更像是生活方式的延伸。而“买电车”成了趋势的风口浪尖。咱们都知道欧洲近年来能源转型搞得风生水起,环保说得好听可落实起来不容易。老牌车企电动化转型,雷声大,雨点小;而中国车企起步晚,压力小,还别说,机灵得很,反倒赶上了这浪潮。

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有驾

不禁要问:为啥中国新能源车能逆袭欧洲市场?一来,技术在进步,电池、电机、电控都不是以前那个级别,自主研发的比率水涨船高。二来,产品“懂得顺应消费者口味”,性价比摆那儿,智能化配置不要钱一样往里怼。三来,欧洲经济虽说发达,但普通人也不傻,账都挺精明。2万欧元左右落地,开上一台配置齐全、外观不丑的电动小车,哪个普通人受得了这诱惑?

比亚迪今年在欧洲推的DOLPHIN SURF(国内叫海鸥),不就这么一只“可盐可甜”的小车?售价16万~21万人民币,换成欧洲人的消费实力,这是彻底把大众、标致、本田挂在墙上“示范”一遍。

可别以为只有比亚迪一个“出头鸟”,名爵MG也是一方豪杰。当年这英伦品牌在国内几乎认不出门脸,如今摇身一变,变成上汽手里的“王牌”。在欧洲小型SUV和中型SUV市场,MG就像是“搅局者”。你想啊,你本地品牌被中国玩家揍成这样,情何以堪?

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有驾
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有驾
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有驾

新势力造车的小鹏、零跑,增长幅度吓死人。零跑T03,原本在国内当“代步神车”,现在直接插旗欧洲。零跑还能和欧洲老牌集团“勾肩搭背”,搞合资卖车,这不是出口卖货,是卖管理、卖技术、卖服务。你说这是不是新一轮的产业“逆袭”?

这其实让人犯嘀咕:欧洲人想买电车,到底想要啥?他们真的不在乎品牌血统了吗?再过几年是不是欧洲马路上“中国制造”变成家常便饭?

其实欧洲人也不是“冤大头”。一台车,性价比最重要。哪怕有人揶揄“中国车做工粗糙、设计老套”,咱技术牛、配置全、能智能互联,省电安全有保障,大胆推向主流,不香吗?外加有人替你修,有官方认证,买车“省心”了,后续“省事”了,那口碑就能一点点堆出来。

别低估现代人的消费理念。你以为他们满脑子都爱宝马奥迪?不见得。经济震荡,物价高企,亿万人也得精打细算。“看脸”重要,可“钱包”更重要。欧洲小镇青年、打工族年轻家庭,有钱买豪车那是极少数。比亚迪、名爵的纯电小车,喷漆、内饰、科技感都过关,开出去倍儿有面,还不烧油,能充电,谁会不心动?

我看现在中国品牌“刷榜”欧洲市场,不光是带着赛道上的自信,更有点“新移民”气质。门店不是光有形象,还玩本地化。比亚迪在匈牙利自建大厂,布达佩斯搞总部。以后不只是出口,直接在欧洲生产、卖给欧洲人。这种“买一辆中国车,和买一台本地车没区别”的体验,才是品牌长远立足的关键。

这种大规模的“出海”,让我想起了80年代日本汽车打进美国,日系品牌一开始被讥笑为“罐头铁皮”,几年下来,本田、丰田做大做强,美国人连嗓门都低了几度。现在换到中国车,换到欧洲市场,也许历史真的会重复,也许历史会“升级”,谁知道下一步轮到谁被反超?

但话说回来,中国品牌并不是一帆风顺。咱们出货量是多了,但也有种种压力。欧洲人现在对中国“碳足迹”、供应链安全、西方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谁知道哪天就出个新政卡你脖子?再说,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去,欧洲车企不是等死,咱今儿赢了榜单,明儿要小心欧洲汽车“联合反击”。

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有驾

欧洲车企有深厚底子,强大工程师队伍,资本雄厚,人脉广,但是往往陷在惯性思维。中国车企年轻点、敢冒险,但长远看,拼的是持续创新和本地化的深度。就像比亚迪在欧洲设研发中心,零跑在慕尼黑车展高调亮相,这都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要吃下这碗饭”。

咱们总喜欢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可是,新能源这阵风刮到哪儿?中国品牌能飞多远?不但得看大环境,也得看自家本事。欧洲人会不会持续买单,关键在于服务、口碑,交付以后别掉链子。价格今天能卷,明天别人也能卷。只有强大技术、真金白银下的用户感受,才能撑得住“国际化”这门生意。

有些人担心,中国新能源车出海会不会把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带到欧洲?其实别太担心,这就像“卷入深水”了,该卷的会卷,卷剩下的才是真正留下来的。要我说,出口焊接组装线容易,出口品牌、出口服务和信赖,才是最难的。

咱中国做电车,能做到全球讲讲道理、打打招呼,说明中国制造升级了。未来几年可能欧洲路上中国牌照越来越多,也未必不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悄然展现。你看前几年欧洲人还嫌弃国产手机,不照样用得飞起?今天电动车、明天智能家居,咱要的不是“炫耀”,而是真正在全球产业链里的“分量”。

所以说,欧洲新能源排行榜上中国品牌扎堆,是工业赛道里的里程碑。但成功不等于终点,反而是又一个起点。咱们得想得更远,要做“高质量出海”,要让欧洲人真心觉得中国品牌不止便宜,而是可靠、有调性,甚至能代表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全球化不是谁放下谁、谁替代谁的问题;是互相融合、共同变化。今天中国新能源车能在欧洲卖得好,说明咱们在世界舞台上,终于能凭实力说话了。但今后这一盘棋,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既得了面子,也要争口气,把服务、创新和本地化做深做透,才对得起这来之不易的一张“出海船票”。

中国新能源车欧洲销量猛增,比亚迪表现亮眼,欧洲用户重视性价比-有驾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