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德国《图片报》的一则报道在欧洲汽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准备暂停高尔夫车型的生产线。
高尔夫可不是一般的小车,从1974年面世到现在,全球卖出了超过四千万辆,在德国当土的知名度绝对不用说,很多家的第一辆车就是高尔夫。
这一下子公布停产,搞得那些打算提车的消费者急得焦头烂额,也让原本就动荡的德国汽车行业彻底乱了套。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只不过是一款车停产嘛,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可没那么简单,这次的停产影响远远超出高尔夫这款车。
在沃尔夫斯堡工厂出产的途观、途安、探岳也都得跟着停产,这几款车型加起来,差不多占了大众在欧洲市场一年销量的45%左右。
主要车型都暂停生产,这就好比大众在欧洲的“半壁江山”一下子没了,对公司的影响可想而知。
而且这几年大众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2023年全球净利润比去年少了12%,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缩水了15%。
为了搞转型,大众已经砸了超过300亿欧元在电动车上,可效果嘛,总觉得不咋地。他们的ID系列电动车的销量,比起特斯拉那点都不到,差远了。
这会儿又遇上芯片断货,生产线也跟着停了,真是雪上加霜,让大众陷进了苦战。
芯片断供真相:荷兰安世半导体出了大问题
大家都挺纳闷的,明明挺顺利的,咋忽然就缺芯片了呢?其实原因得追到荷兰的安世半导体那个地儿去了。
这家公司可是全球汽车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之一,主要搞功率半导体、逻辑芯片啥的,这些都是汽车里头少不了的关键零件。
像发动机控制单元、车载娱乐系统、安全气囊设备,这些都得靠他们家的芯片支撑。
安世半导体每年能搞定超过80亿片芯片,全球大概每三辆车里就有两辆用到他们的东西。
德国的车企特别依赖它,像大众、宝马、奔驰在芯片采购中,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在总量里都超过了三成。
可以说,安世半导体一停止供应,德国汽车行业就像被掐住了脖子一样。
这次安世半导体之所以会出现部分停产,主要是因为在荷兰奈梅亨的工厂出了点故障。
据业内消息人士说,工厂里那个用于芯片封装测试的核心设备突然坏了,这种设备在全世界只有两家企业会做。
维修配件得从日本调,至少得等20天才到货,这让工厂无法正常运营,只能先停掉一些生产线。
更头疼的事是,安世半导体的库存本来就不多,毕竟前几年全球芯片短缺的时候,汽车厂家都在疯狂抢芯片,安世半导体的库存早就基本用光了。
一旦生产线暂停,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芯片可以供应给汽车厂商。《图片报》专门找了汽车行业的专家做预测,据估算,按照德国车企目前的芯片库存和每日平均用量,大概只能维持10到20天,要是20天之内还不能解决问题,德国的汽车产业就得全面停工了。
为了搞清楚情况,《图片报》也找了安世半导体的发言人了解一下,对方只说了句“正全力修好设备,努力尽快恢复生产”。
对于啥时候能搞定以及会不会拖累后续的芯片供应,始终没个明明白白的说法,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让德国车企们愈发焦头烂额。
72万人要失业?德国经济要被拖垮了
或许有人还不了解德国汽车产业有多关键,它可是德国经济的“顶梁柱”,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高达72.7万个。
你知道吗,德国总人口差不多就是8400万,劳动力人口大概是4500万左右,那就是说每62个人中,就有1个靠汽车行业维持生活。这要是汽车行业突然停摆,这些人都得面临就业的难题。
现在芯片断供的事儿已经开始出效果了,宝马在慕尼黑那边的工厂,从10月23号起就改了生产安排,3系、5系的生产线每天只开4个小时头,原本两周能交到手的车,现在至少得等一个月才行。
奔驰在斯图加特的工厂更叫苦不迭,部分生产线已经全都停了下来,工人们现在只能先回家休息,待岗期间只能领到大约60%的工资。
不仅仅是车企遭殃,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也跟着出问题。博世集团作为大众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主要负责供应座椅、转向系统等配件。
因为大众的生产线暂停,博世在斯图加特的工厂也只能跟着削减产能,目前已经开始给员工放无薪假,每周只工作三天。
德国威巴克公司,负责给宝马供应轮毂的那家企业,已经通知一些员工了,要是到11月中旬还没有订单的话,可能就得面对裁员的局面。
柏林一家乐驰4S店的店长和《图片报》说,现在店里的库存基本清空了,像高尔夫、途观这些受欢迎的车型早就没有了。下游的经销商们现在也是日子不好过。
有客户愿意多出5000欧元去提车,可惜都满足不了需求。要是下个月新车还没到店,店里可能就得关门了,15个员工都得失业。
更糟的是,汽车行业的停摆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问题,还会影响到整个德国经济。德国经济研究所算过,要是汽车产业真的彻底停摆一个月,德国的GDP就会直接缩水0.5个百分点,而带来的连锁反应更是高达1.2个百分点。
要知道,2023年德国的GDP增速才半点多一点儿,这要是因为芯片短缺再往下走一两百分点,德国可能又要重新跌入经济衰退的边缘了。
德国政府也察觉到问题的严重程度,经济部长哈贝克立即召集了紧急会议,让相关部门赶紧想出个解决办法。
目前,政府已经和荷兰方面取得联系,寻求他们帮忙协调安世半导体尽快完成设备修理。同时,也在和台积电、三星等芯片巨头沟通,打算临时从他们那里调一些芯片,用来应急。
不过,台积电和三星都说,他们的产能早就被苹果、华为等大厂订满了,最多还能挤出点芯片来,但根本解决不了德国车企眼下的燃眉之急。
欧盟产业链漏洞:“兄弟”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这次芯片危机,把欧盟内部的一些矛盾也给揭露出来了,很多德国的民众和企业都把责任怪到了荷兰身上,觉得荷兰没有履行“欧盟兄弟”的义务。
毕竟安世半导体是荷兰企业,按理说荷兰政府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一旦设备出问题,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荷兰方面的应对明显跟不上节奏。
不少德国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直言不讳,骂荷兰,有人说:“我们每年都交那么多钱给欧盟,现在遇上难事,荷兰一点儿帮忙都没有,这算是哪门子兄弟啊?”
还有一些网友建议德国政府得多给荷兰施点压力,让安世半导体优先向德国的汽车厂家供货,别让他们吃亏。
对于德国方面的指责,荷兰政府也出来表态了。荷兰经济大臣施赖纳马赫尔说,安世半导体出现设备故障是突然发生的事,荷兰方面已经全力帮助企业修复设备。
况且,芯片供应的问题可是全球性的,不能只把责任怪到荷兰头上。双方各说各话,矛盾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
其实欧盟早就察觉到芯片供应链上藏着的隐患,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芯片法案》,打算投入430亿欧元来扶持自己国家的芯片产业。
想在2030年前把欧盟的芯片产能提升到全球的20%,可真的看现在的情况,进展得挺缓慢的,没那么顺利。
目前欧盟的芯片产能大概只占全球的8%左右,而且主要以中低端芯片为主,高端芯片几乎都得靠进口来弥补。
像安世半导体生产的汽车芯片,虽然技术水平算不上最高,但在欧盟内部已经是数一数二了。
就算是这样的公司,一旦设备出个问题,整个供应链就会卡壳,真是让人担心,说明欧盟的芯片行业根本没啥抗风险的本事。
行业专家指出,欧盟芯片产业之所以这么脆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全球芯片行业中,欧盟只占12%的研发资金,而美国占了40%,中国则拿了25%。
研发资金不够,导致欧盟在芯片技术方面一直跟不上美国和亚洲的那些国家。
欧盟的芯片生产设施布局不太合理,大部分都集中在荷兰、德国和法国这些地方,一旦某个地区出了点状况,整个欧盟的供应链就会受到影响。
这次的芯片危机也敲响了警钟,要是再不加快芯片产业的自主研发步伐和产能扩展,未来类似的麻烦还会不断重演。
如今,欧盟已经着手改换策略,打算在2025年前新建10座芯片厂,还会增加研发方面的资金,力争到2030年前把芯片技术变得自主可控。
不过,要把这些计划变成现实可没那么简单,建一座芯片厂起码得投入20亿欧元,还得花上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搞定。
在研发方面,想搞定高端芯片,得有大批的人才和深厚的技术底子,欧盟在这块明显还有不少短板。
就算欧盟现在开始奋力一搏,要完全摆脱对外界芯片的依赖,起码得打拼个十年左右才行。
普通咱们消费者要想在接下来几个月买到德国车,可就不那么容易啦。一来,提车的时间就会拉长得厉害,比如大众高尔夫、宝马3系这些挺受欢迎的车型,等个三个月以上都不稀奇了。
另一头原因是价格涨起来了,主要因为芯片缺货,厂商的生产成本也跟着上扬,肯定会把这部分压力转嫁到买家身上。
有汽车行业的专家猜测,接下来德国汽车厂商的车型价格或许会提高5%到8%。
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挺长一段时间,即使安世半导体的设备修好了,要恢复正常生产也得花点时间,芯片的库存想补回来,最少得三到六个月。
这段时间内,德国的汽车生产都免不了受点影响,买车变得更难,还有涨价的情况也难以解决。
这次芯片危机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全球汽车行业对芯片的过度依赖,也曝光了欧盟产业链上的那些薄弱环节。
德国汽车行业能挺过去这二十天吗?72万个工作岗位还能保住否?欧盟的芯片战略到底行不行?
这些疑问还得靠时间来验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次事件一过,全球汽车圈和芯片行业都要经历一番大洗牌。
未来,车企必然会更加注重芯片供应链的稳固,或许会增加对芯片厂商的投入,甚至自己动手研制芯片也未尝不可。
芯片公司也会赶紧扩大产能布局,免得某个工厂出了点岔子,就影响到全球的供应。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次事情也带来一些提醒,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一点小小的芯片故障,就足以波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到无数人的日常生活。
这个事情也提醒咱们,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得提防那些潜在的风险,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地方身上。多元化的发展,才更稳妥,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然出现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