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卖爆,人亏傻:这场看似让利的价格战,正把整个车圈拖进ICU

最近的车圈魔幻得像个段子。

一边是新能源车卖得飞起,渗透率坐上火箭,今天这个发布会说明天那个技术节,好像不把友商按在地上摩擦就浑身难受;另一边是车企财报一拉,哗啦啦血流成河,利润比很多人的脸都干净。

这感觉就像你家楼下新开的网红奶茶店,天天排大队,小姑娘们拿着号码牌跟等演唱会似的,结果月底老板直接提桶跑路了,留下一张纸条:卖一杯亏两块,再干下去裤衩都亏没了。

是不是很拧巴?

今天咱就把这事儿扒光了看看,所谓的汽车价格战,这场“让利消费者”的盛宴底下,到底是谁在给谁挖坑,谁又在假装蹦迪,其实已经进了ICU。

你看最近披露的A股车企三季报,简直就是一部惊悚片。广汽,净利润暴跌3691%,直接亏了43个小目标。长城、长安这些国产老大哥,利润也跟坐滑梯一样往下跌。北汽蓝谷、众泰更是重量级,亏损的窟窿大到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拿钱点了柴火取暖。

这些车企的财报,就像一份份P得失真的体检报告。营收那栏看着还行,那是化了浓妆;但一翻到净利润那一页,肝上的阴影大得跟墨水泼了一样,根本藏不住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简单粗暴:内卷,以及路径依赖的报应。

首先,这场价格战,本质上不是什么主动的商业策略,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街头斗殴。

比的不是谁的拳法更精妙,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不,现在的车圈商战,比的是谁血更厚、更能挨揍,谁能在失血过多的边缘反复横跳,顺便还能抄起板砖给旁边的人后脑勺来一下。

车卖爆,人亏傻:这场看似让利的价格战,正把整个车圈拖进ICU-有驾

你看广汽,亏损的大头在哪?合资品牌。广本、广丰,当年躺着赚钱的“利润奶牛”,现在成了最大的出血点。

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

燃油车时代,大家买车看什么?品牌、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一套“三大件”的玄学能让老司机聊半天。合資品牌靠着几十年的品牌積累和技术壁垒,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现在呢?新能源时代,游戏规则全变了。大家买车看什么?电池、智驾、大彩电、冰箱、沙发。以前那套“三大件”叙事,在“智能座舱”和“自动泊车”面前,就像诺基亚遇上了iPhone,瞬间就不香了。

合资品牌们的窘境就在于,他们的大象之躯,转身太慢了。油车库存积压如山,不清掉就得砸手里。电车呢?研发慢、定位尬、智能化水平被国产新势力吊起来打。

他们怎么办?

凉拌。降价,是他们最后的倔强,也是最无奈的哀嚎。用腰斩的价格去清油车库存,用“骨折价”去卖那些体验并不惊艳的电车,试图换取一点点可怜的市场份额。

这一刀砍下去,销量可能稍微好看一点,但利润的血条,瞬间就空了。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甚至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二”。

这种转型,以为是跳上了风口,其实是跳进了火山口。以前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现在就是那即将被火山灰掩埋的庞贝古城,看起来宏伟,其实已经死了。

说完了老玩家的悲歌,再看看新势力。

新势力们日子就好过吗?也未必。

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从一开始就all in新能源,这是优势。但他们同样深陷价格战的泥沼。

他们图什么?

图市占率。图未来。图把对手都耗死自己成为唯一的神。

车卖爆,人亏傻:这场看似让利的价格战,正把整个车圈拖进ICU-有驾

这逻辑对吗?在互联网行业或许对。烧钱圈用户,形成网络效应,最后赢家通吃。但汽车是制造业,重资产、长链条、高投入。你每卖一辆亏的钱,都是真金白银。

你以为你在熬死对手,结果可能对手比你还能熬,背后的金主爸爸比你还硬,你先把自己玩儿没了。

车卖爆,人亏傻:这场看似让利的价格战,正把整个车圈拖进ICU-有驾

别看有些新势力前两年风光无限,那套互联网打法在制造业里,很多时候就是【瞎积薄发】。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谁的底裤是借的。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卖得好的新势力,大部分也还在亏损。他们在玩一场豪赌,赌自己能活到“剩者为王”的那一天。

在这场混战中,谁最痛苦?夹在中间的。

就像长安、长城这些传统自主品牌。他们既有燃油车的家底要守,又有新能源的船票要抢。两线作战,资源分散,左右互搏。

一方面,要跟着降价保住燃ou车的市场份额,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又要砸重金搞研发,追赶新势力在三电、智能化上的脚步。这就像一个人,左脚踩在油门上,右脚踩在刹车上,车没开出去多远,自己先精神分裂了。

更骚的是,这种惨烈的内卷,正在倒逼所有玩家必须学会一个新技能:【快种快收】。

在这个时代,老一套的五年规划、十年磨一剑早就过时了。必须是一个功能、一个车型,快速扔到市场里看反应。行就行,不行就光速迭代,谁磨磨唧唧谁就第一个死。

这对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研发流程、供应链管理,都是一次扒皮抽筋式的重塑。做不到?那就只能被淘汰。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短期看,是好事。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车。

但长期看,有隐忧。

第一,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买在了“山顶”。今天刚提车,明天就官降两万,那种感觉,比吃了苍蝇还难受。这导致很多人持币观望,反而抑制了消费。

第二,车企没利润,哪来的钱搞研发、搞服务?当一个行业从比拼技术、比拼 qualità,沦落到只比谁的价格更低时,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偷工减料、服务缩水、售后拉胯,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

第三,当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形成了新的寡头垄断,你觉得到时候车价还会这么便宜吗?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道理永远不会变。

所以,这场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远非“让利消费者”那么简单。

它是一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惨烈无比的行业大洗牌。它在洗掉那些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也在考验那些蒙眼狂奔的新玩家。

它把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从主机厂到供应商,再到经销商,都扔进了绞肉机里。

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谈论未来。

死掉的,就和那些积压在仓库里的老款燃油车一样,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和最终的买单人,能做的,就是看清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别被表面的热闹和喧嚣蒙蔽了双眼。

毕竟,当一群鲨鱼在海里互咬的时候,你最好别急着跳下去游泳,哪怕它们流出的血,暂时染红了整片海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