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的新车申报图,总是带着点“窥私”的意味。那是一堆摆拍车身三视图,仿佛法医观察尸体的正面和侧面,只不过这一次,躺在明晃晃操作台上的,是新款日产轩逸。没有血腥味,倒是多了点机械冷静。不用手术刀,也没法抽丝剥茧,但哪怕是工业摄影的平面证词,依然露出了一些关于时代潮流与车企焦虑的细节裂缝。
新款轩逸的前脸变化最大,本来安稳呆板的横向格栅,被一刀切成“V”字型。日产设计师应该也疲于应付市场的中年危机,干脆直接“年轻化手术”,贯穿式灯带一拉,棱角分明,一瞬间把轩逸的微笑撕拉成带点锐利的勾魂笑。我望着这张“新脸”,难免生出点感叹——做刑侦时,一个人突然变脸,往往不是什么好事,但汽车的生存方式却得靠变脸图生存。
侧面的线条反正不敢乱动,毕竟大刀阔斧太容易丢失原味。倒是尾部,悬浮式车顶被一锅端掉,贯穿式尾灯和新保险杠加持,整体层次多了点。你要说这和现在数不清的国产电动车尾部设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还真答不上来。身份的边界有时就这么模糊起来,尤其在视觉流行里。
尺寸变化不大,薄有增长,长宽高分别为4656/1825/1448mm,唯独轴距还是那个2712mm。没敢再插足家庭空间的蛋糕,也说明日产还是很清楚,自家轩逸的顾客群体就是保守又怕麻烦的大众。动力方面也老样子,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CVT变速箱,99kW的峰值功率,既不会让人惊喜,也没资格让人挑剔。轩逸多年来的主打招牌本就不是激情——倒更像是单位食堂的米饭,不难吃,也没啥特别香。
现实一点讲,轩逸自打出生起就不是“潮玩选手”,它像流水线上的中年职工,勤勤恳恳,心理素质不错,不冒险但也从不失职。如今,尽管燃油车的“雅座”越来越冷清,轩逸还能以月27695辆的销量高居轿车市场前三,这份稳定本身就值得写进教材。但如果把销量曲线和售价分析一起看,就有了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消失的荣耀总是悄悄的——轩逸经典版的售价,已经跌到了6.98万元,这价格足够买进不少国产自主品牌里素质不错的SUV。日产这波操作挺有意思,依靠几十年的合资背书,主攻三四线城市人群,那些既要品牌面子、又怕出毛病的用户,恐怕一时半会儿还放不下轩逸这块招牌。不用太时髦的智能化,照样有一票死忠。
但问题也明晃晃照进现实。调查时遇见不少轩逸新车主,问他们为何买这车,答案竟然还有“后期省心、修起来配件便宜、三大件皮实”。我忍不住想,这些听起来像是五年前、十年前随随便便国产车论坛的自我安慰,而不是2024年新能源汽车世界的正常答卷。就算轩逸算不上“逆水行舟”,但面对国产新能源车的夹击和智能化短板,它多少像是长年值夜班、永远用老式键盘的老刑警——换不了APP,也懒得和AI学新把式。
再看看动力系统,“1.6L+CVT”,不解释、不赘述,还在讲究“低油耗”。是啊,燃油车年代,轩逸以省油著称;但现在新能源时代奔腾而来,补能方便、能耗成本低、政策推动……轩逸在能耗和红利上,注定是场时间的败者。至于智能化——今天大街上随便拦一辆国产车,提个毛坯的车机、L2级辅助驾驶系统、语音助手,轩逸恐怕都得抹把汗说“我还没学会用”。
这就像破案现场遗留的老规矩和新技术对峙,老刑警虽然靠经验盲拆锁,但DNA比对、现场微痕搜集却已不可逆地改变了整个破案体验。轩逸仗着经验、仗着资历,但能否追上市面主流节奏,谁也不能押宝。设计再怎么变脸,内核要是不进化,迟早要被大河淘走。
当然,轩逸的处境让我产生一点同理——这个世界太喜欢追新了,习惯了为“老车”下判决。但市场总有拉锯,有些人就是喜欢“不变”,就像案件多了,侦查员也会怀念打印机打出的老式档案纸,哪怕一点不环保。轩逸最后的倔强,是定价下探、靠品牌喂饭,能吃多久,谁也不好说。
还是得承认,轩逸的成长轨迹像极了很多行业里的“老专家”:年轻人一上岗就嫌弃老同事落后,却不得不承认人家办事靠谱。只不过,时代终归不等人,靠一张“新脸”固然可以再混几年,但不学点“新艺”,迟早也会被边缘化。更何况,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渐成主流时代,一款连“对话AI助手”都难说流畅的轿车,它的下场无非是低价出清,或被雪藏进库存。
到底该为轩逸的重塑买单,还是为它的固守点赞?或者,什么才是今天中国市场真正需要的“家用轿车”形象?你可以带着一份怀旧,也可以携一点理智,不过,千万别光看换脸后那一点点新鲜感,忘了时代真正的底色。至于轩逸最后还能挣扎多久,也许答案还藏在下一期的销量通报里。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