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交付0.99万辆,零跑又顶杠杠地抢了新势力第一名,这数据真让人咋舌。说实话,看到这数字,我第一反应是:零跑到底后台有多硬?毕竟长度不算太久的新势力,跑出这个成绩,背后的研发和供应链肯定是有一套。说得具体点,就是得把车不仅造出来,还得准时造出来,这不简单。
咱们来看看,这次王炸是靠哪几款车。2026款C10、B01、B10,再加上全新C11和2026款C16,这五个名字轮番上阵,直接把榜单上的其他品牌挤下去,覆盖的细分市场广泛得很。C11和B01尤其抢眼,市场口碑也挺不错,朋友去4S店看了说,C11内饰质感升级明显,零跑这次是动真格了。我自己翻了下笔记,那天跟修理工闲聊,他提起C11的电机和电池包工艺,细节处理比之前好多了,说零跑对产品把控越来越专业。
说到供应链,这要是没一般汽车企业能做到的狠心,根本不可能交付这么快。你想想,车里面那一颗颗芯片、传感器,得准时,不能卡点。还有那些电池包,不仅是材质层面,安装组装的工序也极其讲究,像做蛋糕一样,一层层叠起来,不能乱。之前我误以为零跑是靠疯狂囤货才能快速交付,但朱江明说了,经销商库存不到1个月,稳稳当当的库存健康水平说明人家供应链其实是稳打稳扎,根本不是玩赌运气。这点我得收回前面那个后台多硬就是拼囤货的想法,毕竟良性的供应链才是硬道理。
我又算了下,零跑按周售量0.99万辆,月大概就是4万多,实际9月交付6.6万台,说明近两个月销量还处于上升趋势,这增速着实就让很多对手心里发慌。你说问界、小米那些对手,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零跑飙几十个点增长?同为新势力阵营,零跑除了价格优势,配置给得也非常到位。像B01的续航和智能交互,体验感蹭蹭往上涨,能够摧毁不少人对新势力车便宜没好货的偏见。上次和一个车友聊天,他就专门挑了B01,说这个价格买到这种智能程度,直接甩比亚迪某些低配款几条街。
不过这也不是说零跑就是无懈可击,咱不能太理想化。比如它的品牌感仍然有提升空间,我回头发现某些经销商还是遇到了客户咨询后变得很官方,不像特斯拉或小鹏那样能持续吸引痴迷粉。供应链短板虽说不明显,但细节优化上,像软件升级节奏和OTA稳定性,还是有网友吐槽卡顿比较多,说明内部研发流程还有进一步磨合的地方(这段先按下不表)。谁都知道,车企软件升级跟做APP不一样,背后牵涉车控模块安全,稍有不慎一弄不好就得召回,这对研发团队压力山大。
对了,朱江明朋友圈提到的十一同比增长62%,这数据也让我想问,你们觉得这增长是市场扩张带来的,还是零跑打价格战的策略见效?其实俩因素都有,我猜测主要还是渠道下沉和产品阵列更加丰富的加成——今年零跑在三四线城市对经销商策略调整不少,能在线下扎根也是货真价实的实力体现。可这其中多少是真刚需带动?多少是补贴刺激,就不好说了。
倒是零跑经销商说,库存少,提车快,消费者没有等半年的焦虑,这点特别关键。你想,年轻人买车最怕哪个?等!等着提车像抽奖一样。零跑经销商做到库存健康,说明生产节奏和销售节奏配合得好,消费者体验明显升级。对比同价位新势力,像小米汽车现在提车周期仍没这短,这无疑是零跑的又一优势。
还有个细节,去年我拜访过零跑一家制造基地,工人说他们现在更注重细节流程,比如涂装作业线的环保指标提升不少,减少了不必要的返工,这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粗略估算,每台车节省的时间工序可能缩短5%-10%,折算成成本相当可观。一个小细节,却是供应链灵活性的另一种体现。
不过啊,这么大体量的销量,零跑的售后和服务体系撑得住吗?我听说有经销商售后投诉响应还是有点慢,特别是偏远地区用户。这个问题,我猜是零跑要面临下一步的关键考验,毕竟量打起来了,服务跟不上会打回票,这事儿没人愿意看到。你有没有遇到过买新势力车后那种找售后像跪着的体验?感觉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买车,还没买服务呢。
零跑连续七个月月交付冠军,这种常态化领先,是否会让它的产品创新节奏放缓?毕竟一旦销量稳定,压力变少,容易懈怠。我看到全新C11在做的智能升级和续航提升其实没那么激进,更多是打磨细节,我觉得零跑现在是在借这个机会沉淀技术。对比一些急于创新换代的对手,零跑看着更稳,但会不会被后面黑马赶超?这个留个悬念大家慢慢感受。
零跑今年打破了新势力那种小打小闹的格局,交付能力和市场认可度都是真的,是不是意味着这个赛道已开始进入新一轮价格和技术的白热化竞争?毕竟供应链已不像之前那么缺芯算运气这么简单,谁能真正掌控核心,谁就能赢。零跑这次做了足功课,显然是要在更多地区站稳脚跟,我过去没多想这些市场操作的细节,但体验这么多线下反馈,我觉得它以后在用户心里的地位会变得更实在。
我想抛个问题——你认为零跑还能保持这种连续狂飙吗?关键不光是产品和供应链,还有服务和口碑支撑,这三者或许才是新势力真正的护城河。哪个细节更容易被忽视,但又最关键?就看你怎么想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