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这工信部的新规,我刚和老李侃车,他在4S店干技术员。有意思,他说:纯电续航100公里这标准,一下子把很多所谓插电弄得尴尬。 是啊,很多品牌看着标配插电,实际上纯电能跑两三公里就叫插电混动,八成是伪混动,混脸熟的。工信部这步棋,直接让他们见鬼去。
拿比亚迪来说,这政策明显是为它量体裁衣。比亚迪秦的新版本纯电续航往往超过120公里,换句话说,就是这条线自己没问题。你说这算不算阳谋?我觉得挺靠谱。毕竟技术含金量确实能拉开差距。过去的那些车型,拿着几千块电池,最多跑十几二十公里纯电,消费者还傻傻买单,补贴也酸酸甜甜。现在政策一硬气,车企得实打实投入电池和驱动研发。
我心里在想,政策兜底的也算给供应链敲了个警钟。像电池企业,要么保证容量和寿命,要么就要背锅赔钱。车企订单不摆在那里,电池材料价格可能还得跌一跌。这玩意就跟票似的,定个门槛,逼得链条上下游谁不好好干都不行。上周我在杭州碰见一个电池供应商,他还挺着急,跟我说:预算都重新排了,2025年之前得提产能,不敢怠慢。
顺带说一句,别小看这个100公里续航,换算一下,开个纯电家用车日常,上下班加个周末郊游,至少得撑个半天。想象一下,楼下车位没充电桩,100公里续航和30公里续航,用户体验差在哪儿?这数据不光是数字,是用户心里那根弦。
有趣的是,这一政策也让其他车企倍感压力。比如某德国品牌,原来插电混动卖点是节省油耗,只靠短暂纯电段打动消费者,心里有苦水。我们纯电续航才70公里,想继续享受购置税优待,得重新做计划了。经销商小王告诉我。一边是技术挑战,一边是市场期待,我想问大家:你觉得这种政策鞭策车企,让行业更健康?还是变相挤压选手生存空间?
实际上,政策突然提标准让人有点慌,作为用户,我得承认之前自己也被伪混动忽悠过。记得去年夏天,我朋友买了个所谓插电混动,纯电最多跑了17公里,我问他用感觉尤其电池健康怎么样,他一脸无奈:就觉得像个油车。那时我挺嫌麻烦的,一直想写篇爆料,但信息零散,没下大力气。现在不同了,有政策背书,我心里更有底了。
不过我也得收敛下调调,之前我觉得新规会瞬间让市场洗牌,断臂求生,真不一定。毕竟工信部标准虽硬,可不少车型仍有过渡期缓冲。这档子事儿和研发链条不是开关,像做饭,得慢火慢炖,锅还得接着端着。插电混动车升级,电池升级,软件调优,这叠叠加加的过程远比想象复杂。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去年模糊记得几个同价位车型交替装混动,有一家用的电池体感容量差不多也就15-20千瓦时,续航20公里往上点,但价格比比亚迪秦进阶版本还高出3-4万。想想保值率,跟自己算算5年后卖这车亏多少,心里就不太愿意掏钱。其实这数字都还挺粗糙,属于典型感性估算那种。
说到保值,插电混动这块儿一旦被贴上伪混动标签,二手市场的接受度得跌多少?这事儿我纯属揣测,没数据支撑。但大家都知道,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对价格的影响有多大。难道会出现两大阵营,一边是纯电续航过百的真混动,另一边是被弃的伪混残花败柳?
我挺想让政策往前再冲一步,直接规定混动车电池容量和循环次数等指标,别只是续航,还负责任的那种细节规范才靠谱。但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科技活门儿多着呢。
说着说着哦,我忽然想到,工信部这波动作,会不会也给国内二线品牌一剂?他们靠低质混动起家,销量看似不赖,但新规一出,技术硬度暴露无疑。再加上供应链压力,后续会不会真打剩几个靠技术吃饭的玩家?(我猜的,不确定)
最后留个小细节,主题冷却半小时后,我突然翻相册,看了张年前在长沙采访时拍的插电混动车充电场景,阳光下车身反光,旁边一排传统燃油车有点暗淡。是不是某种技改改革后的景象预兆呢?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