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不是故意坑中国,是自己先乱了,2024年日本召回312万辆丰田本田日产,缺陷与中国版完全一致

说实话,今年日本车圈可挺热闹的,尤其是丰田、本田、日产那边。2024年,仅日本国内召回的车就有312万辆,问题几乎和咱们中国市场卖的完全一样:燃油泵不给力、刹车助力偶尔失灵,还有那震惊不少人的软件bug。听工程师说,这些车都是全球同一个平台造的,改来改去也没跑出个根本区别。你说双标?我倒觉得挺难成立,换句话说,日本车不是故意坑咱,是他们自己先乱了套。

给你们讲个小插曲。我一哥们儿在丰田做质检的,和我吐槽说:今年夜班质检员紧缺,思域产线竟停了三天,头一次见。这是2024年第一次,过去几年这事根本不可能。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哥们还说,元町那个工厂新员工培训粗糙到位,雷克萨斯某车门缝能塞两张A4纸——这差距说是工匠精神大缩水一点不算过。工资压着,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些细活——你想想,这不是没活干,是没人干活。

日本车不是故意坑中国,是自己先乱了,2024年日本召回312万辆丰田本田日产,缺陷与中国版完全一致-有驾

换个角度说咱们中国。这不,ZR-V车型的AEB(自动紧急制动)识别行人能力,比日本原版还准。咋做到?摄像头用的是德赛西威的硬件,算法调校则是华为团队的点子。日本那边还在使用老旧传感器,中国反倒把传感器换代了。有人说这算是国内自主研发迈出关键一步?可能吧,这得看后续表现。(我这里承认,这说法有点大,我主要想表达中国在某些细节上已经追赶上去。)

你们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中国召回数量少?2024年中国召回仅118万,远低于日本312万。别以为车子没问题,也别说我们车好,这数据主要因为市场规模跟销量差别巨大。日本车卖得多,销量基础大,自然召回绝对数也高。这是个数学问题,而非技术鸿沟的体现。

日本车不是故意坑中国,是自己先乱了,2024年日本召回312万辆丰田本田日产,缺陷与中国版完全一致-有驾

对比下同价位同类别车吧。拿热销SUV举例,日本那辆本田CR-V,中低配你看着扎实,不那么吸引眼球:没有大屏幕、没有天窗,座椅也没啥真皮的。不过线束厚实,材料讲究。中国版本CR-V反倒堆满了各种电子花里胡哨,真皮座椅、氛围灯什么的都有。销售给我说:消费者更愿意买舒服和高级感,这经营逻辑无可厚非。你可以说这是资源分配问题,实操中,厂家把省下的钱砸在你看不到的线束、焊点上,顾客摸不到手却承受着质量底子。你光盯着界面、配置,那真是被表象带跑了。

说到供应链,咱们随便拿燃油泵问题来比喻。你把它想成一台咖啡机的一个关键零件,哪个部件稍有瑕疵,就像磨豆机漏粉严重,整杯咖啡味道刹那下滑。丰田的供应链里,零件多半来自不同供应商,全球调货、外围延迟、品控失误,都是家常便饭。相比之下,中国厂家的供应链虽然年轻且不够成熟,但也在快速适应和集成。老实说,每个供应商之间的博弈,其实就像在打牌,谁手上的牌稳,谁就能赢。但日本这局牌明显被打乱了节奏。

我前面说双标有点武断,补充一下原因。很多汽车玩家和消费者抱怨,日本车出口标准高;中国版本牺牲安全和质量换取性价比。这话听着冲,但实际上部分缺陷在全球范围是共通的,只是数量和曝光度不同。问题是,日本自己也没底气继续保持那个完美的标签了。人口老龄、年轻人不干活,工厂停线成常态,再加上全球供应链的震荡,让他们疲惫不堪。

日本车不是故意坑中国,是自己先乱了,2024年日本召回312万辆丰田本田日产,缺陷与中国版完全一致-有驾

再提一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可能迫使车企压缩某些细节,优先满足配置和外观升级,导致质量和耐用度折扣一些。但日本市场相对稳定,用户对质朴有更高要求,这回也不见得稳了。你觉得这解释讽刺吗?

我心算了一下,这些召回带来的百公里维修成本,按普通燃油车计算,可能高出正常养车成本20%-30%左右,尤其是刹车助力那块,修一遍就上千块。有朋友开着十几万公里的这批老日产,说:这车开着就是个定时炸弹,明知道有隐患还得往前开。他话里带怨气,车出现问题要排队修理,厂家态度还一言难尽。

日本车不是故意坑中国,是自己先乱了,2024年日本召回312万辆丰田本田日产,缺陷与中国版完全一致-有驾

我想问问你们,既然日本车的经久耐用声誉开始摇摆,是不是咱们今后对日本车型的认知也得变?或者说,你更在意的是车的配置完备,还是长远可靠?难道这两者一定要是对立的吗?还是说,这个困局背后,其实正是全球汽车行业一个大调整的缩影?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后面再细聊下中国本土品牌在软件算法上的进步,尤其是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虽然话题有点跳,但挺关键。)

日本车不是故意坑中国,是自己先乱了,2024年日本召回312万辆丰田本田日产,缺陷与中国版完全一致-有驾

那么话说回来,当下咱们还能坚信日本车是永远的王者吗?日本车出现问题的背后,是技术落后,还是市场人力资源结构的悄然变化?当年轻工程师对薪酬不满意,生产线停摆成常态,车企还能维持工匠精神吗?买车到底是件理性的事,还是真靠情怀?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