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收全款等车,霸王条款多,消费者维权难

到底谁才是汽车界的“恒大”?这事儿一时半会儿还真没个准信儿,但汽车圈里学起“恒大卖房”的套路,这事,确实已经摆到台面上了。

你仔细想想,这套路是不是眼熟?又是收定金,又是先交全款,还车影子都没见着,倒先把钱包洗劫一空——提车时间?嘿,别着急,那得好几个大月亮之后。甚至听说有车企忽悠着说,最快也得十个月后才能开回家。十个月啊,真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提前预约了下辈子的幸福,跨度都快到明年春节档了。这节奏,谁看了不直呼大师兄,真有你的!

讲真,这吃相,和地产商当年玩期房,有点一脉相承的味道。以前房子起码还能看看沙盘聊聊样板房,现在买车连漆面的亮都没见着,就先把钱交了。说白了,车企这波操作,就是借着你的梦想提早满足自己的现金流。美其名曰给你锁定配置,背后的算盘嘛,就是用你的血汗钱先让自家日子过得稳稳当当。资金不慌,压力没了,利息成本啥也不担,想想都美滋滋。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这买车跟买房到底有啥区别?你别说,还真别硬杠。房子虽说也要交钱等建,但是人家多少有点政府监管,有开发商实力背景撑着。买车这事,纯属一锤子买卖,钱一到位,车企说啥时候交就啥时候交,牛皮大了他们连承诺书都能写上“半年不到全额退还”。信不信?你要真信,可能下回只能陪厂家一起许愿。

到这你可能纳闷:为什么今年这股风突然刮得这么猛?其实也不新鲜。按照现在中国汽车产业那架势,产能是妥妥的过剩。九千多万辆产能,年销量顶死压三千万,照理说满大街都该是现车才对呀。市场上你要是肯花钱,车型多得挑花了眼,哪轮得到你苦哈哈等那么久?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套麻袋么!

更何况,这两年车圈价格战可没停过——别说十一黄金周,就是春游礼,夏日清仓,月月都有厂商在喊“降价大促”。最夸张的热门燃油车,比如雅阁、凯美瑞都能一年砍掉十来万,电车那边技术还正蹦跶着往前冲,啥快充、啥固态电池,天天爆新闻。说不定等你提到车,新的黑科技已经烂大街,自己买的变成“上一代”,心拔凉拔凉的。

车企收全款等车,霸王条款多,消费者维权难-有驾

有些人心态好,觉得反正终归能提到车,心里窃喜:“比买恒大房安全多了吧?”仔细一琢磨,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车厂跑路的概率目前不高,终归大概率不会出现“钱交了房没了人”的地狱剧本,但你敢说这就代表此法光明正大吗?至少对消费者来说,这买车体验,板上明晃晃写着俩字:憋屈。

万一市场突变,车型降价、配置升级、同价位新车发布——买早了就是最贵的小白鼠。你还不能退,理由很简单,这钱车企吞进去后基本不会吐出来。你要是犹豫想退,车企动辄几十种理由推诿,客气点的赔点儿违约金,耍横的干脆一声“霸王条款”,这剧情熟悉吗?明明白白的,把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别看行业内都摆出一副“现金流充沛”的模样,其实很多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在连续几轮价格战和大规模扩产后,哪有多少真金白银还在兜里?钱不够了怎么办?只能找客户先借一借。别人家是拿银行贷款补资金缺口,我们这直接拉客户入伙、无息“借款”,顺带还顺了你未来的消费。套路虽老,可架不住管用,毕竟“财神爷”上门,谁会不喜欢?

再说这些霸王条款,眼下已经不止一次被曝光。法律人士都直说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很多细则看着就不合理:车主想退车,车企说合同写明“定金不退”,或者甚至“全款收齐后不可退设备,不可换配置”,这等于客户签字画押给自己锁死最后悔药。可是多少人能跟巨头掰手腕?你真想维权,耗费的时间、精力,最后能拿回多少?心里比喝凉水还寒。说到底,大部分人根本无力和企业较量,大多时候也只有在网上发发牢骚,自我宽慰。

你是不是觉得有点跌破下巴?其实和国外那些百年车企的行事风格一比,高下立判。人家再怎么刀光剑影,也没见大规模玩这种“预付全款期车”给客户捆死买断路的操作。国外主机厂更注重品牌信誉和长远利益,跑得快未必就能笑到最后,那些年做实事儿的——丰田、大众,踏踏实实布局百年,客户体验、售后保障、产品升级哪项都走得稳稳当当。这些故事细细琢磨,估计得让国内某些企业脸红一阵。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车圈的今天,其实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缩影。过去靠抢购、买期货的买房买车故事似曾相识,但在“信任折旧”的今天,这操作很容易透支品牌。来日比拼的不止谁圈钱快,更多还是谁能扎扎实实守住底线,谁愿意真的和客户共赢。你用别人的钱解了燃眉之急,要是哪天有难了,又有谁会信你、挺你?人与企业,一样,信用耗完了,想再补很难。

想想还挺心酸——车主们掏空了积蓄,本以为购车是件开心事,结果发现自己赌上的不只是钱,还是日后对企业承诺一点点消磨的耐心。明明市场车型一片大好,人人都想实实在在买套自己喜欢的,谁愿意连买车都得斗智斗勇,就怕被下套?但凡车企稍微把握尺度,换位思考一下,别只惦记眼前的现金池子,或许今天舆情就不是这个味道。

车企收全款等车,霸王条款多,消费者维权难-有驾

咱普通人买辆车不容易,选来选去就想买个心安,可现实总让人琢磨到底还有多少“坑”需要绕过?这种让消费者兜底的生意,看似美好,其实名字早写进信用账本,迟早有一天要还。

你说,这风气要不刹住,真有一天汽车界的“恒大”爆了,怪谁呢?

——你怎么看,期车“全款等车”这种玩法你会接受吗?你身边有谁真的试过?一起来聊聊自己的经历吧。

车企收全款等车,霸王条款多,消费者维权难-有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