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凭借214.6万辆的总销量,稳居全球汽车制造商的顶端,6月单月销售38.3万辆的成绩,更是让同行望尘莫及。这组数字背后,彰显了一个中国品牌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强大冲击力。
有人说它是靠低价抢占市场,但旗下的高端品牌半年卖出了14.2万辆,腾势D9还荣登MPV销量冠军的宝座,也有人质疑它主要靠本土市场,但其实海外销量达到了47.2万辆,同比增长了132%,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表现。
这个从电池企业一路成长起来的巨头,靠啥让特斯拉放下纯电销量冠军的位置?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新能源这个激烈的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文章中的所有内容均有可信的消息来源,详细信息请见文末说明。
冲出亚洲,比亚迪正在让世界惊呼
提到比亚迪,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价格实惠”,似乎它的成就都靠着低价在市场上拼杀。但仔细一看会发现,相关数据显示,已经不是那些几万元的入门车能涵盖的范围,比亚迪的车型线早已拓展到从普通消费者到百万级豪车的各个档次,实现了低、中、高端市场的全面覆盖。
特别是在高端市场,比亚迪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普通大众市场,到了2025年上半年,旗下腾势、仰望、方程豹这三大高端品牌一共卖出了14.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加了高达69%。
腾势D9更是稳居年度MPV销量冠军的位置,上半年就交出了5.6万辆的好成绩,明显看出比亚迪不仅仅靠“薄利多销”来撑场面。
面对这些令人咋舌的数据,批评的人很快就换了个说法,“这不就是靠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特殊状况吗?一出国门,比亚迪肯定就不灵了!”不过,事实却有一次给他们来了个响亮的耳光。
仅仅到了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海外的销量就冲到了47.2万辆,比去年同期猛增132%,这个增速简直比国内市场快了好几倍,你要知道,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海外的总销量了。
你要是不信也没关系,但事实就这么摆着,元PLUS(海外叫Atto3)在像以色列、泰国这些国家都拿下了销量第一的位置,甚至在一些特斯拉早早布局的海外重点市场,它也成功实现了令人惊讶的反超。
就连香港那边,海狮07的销量都超过了ModelY两倍多,怪不得《纽约时报》都得承认,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动车牌子之一。
海狮06展现实力
看得更细一点,以最近推出的海狮06来说,它直奔竞争激烈的中型SUV领域,把比亚迪的核心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款车配备了全系标配的云辇-C智能阻尼身控制系统和天神之眼高级智能驾驶系统,还拥有2820毫米的长轴距,空间相当宽裕,当然,刀片电池也成了它的标志性配置。
海狮06的定价比起尺寸差不多的宋PLUS,还要更“大胆”一些,安全、舒适、实用这套组合拳直接对准家庭用户的主要需求,当然啦,最关键的还是价格挺实在的。
海狮06并没有想在每个方面都追求“满分”,像那设计师费尽心思设计的分体式大灯,在线上就引发了“看法各异”的讨论,关于性能部分,它也显得有些“略逊一筹”。
最大功率是180千瓦,实测百公里加速大约7.7秒,遇到红灯亮起时,你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零跑C10等对手先跑得飞快。至于快充效率,表现也只能算中等水平,比不上极狐阿尔法T5那种“喝杯咖啡就满血”般的0.15小时补能速度。
这些选择蛮直白地反映出比亚迪在产品定位上的明确取舍,它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用户最在意的核心技术和实用配置上,而不是一味追求每个参数的绝对顶尖。
从一块电池到一台完整汽车的三十年苦修
要真搞懂比亚迪现在在市场上的位置,就得追溯到它的起点,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小规模的电池厂。当时,他在日本找锂电池生产线,结果被高得吓人的设备价格卡住了脚,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做出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自己动手解决。
到了1998年,虽然外界还戏称比亚迪为“中国作坊”,但他们坚持用“半自动加人工”的自创方式,靠土办法迅速搞出了自己的锂电池,结果竟然吸引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巨额订单。
到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外头大家都觉得难以看懂,但王传福的方向非常清楚:电池才是电动车的命根子,这也是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如今,这种几乎偏执的“技术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还在坚持着。
2024年,比亚迪在研发上的花费达到了542亿元,这不仅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净利润,还延续了公司过去十几年里研发投入一直高于净利润的习惯。
正是因为对技术的那份“热情”投放,才带来了后来让市场眼前一亮的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云辇车身控制系统,将这些过去被认为“高端”的技术,融入到像海狮06这样售价15万元左右的普通车型中。
比亚迪纯电动车的销量也让人惊掉下巴,2025年上半年,纯电车型卖出了102万辆,而特斯拉同期全球销量仅有72万辆。这已经让比亚迪连续三个季度稳稳占据全球纯电领域的领头位置。
这种你追我赶的局面,让行业里的专家们都开始推测,到了2030年,比亚迪可能会和丰田、大众这些老牌汽车巨头平起平坐,甚至还能超越它们。
从一个不起眼的电池小厂变成被《纽约时报》认可、引领全球潮流的品牌,比亚迪的崛起绝非偶然。它的成功不是靠网络上的热炒或者单纯某一个方面的努力拼凑出来的,而是多方面共同发力的结果。
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坚,是源源不断的创新投入,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更是对成本和价值的深刻洞察,以及强大的供应链整合实力的展现。
世界汽车行业的核心,好像真的是在一点点,从底特律、从沃尔夫斯堡悄悄地、坚定不移地向东方转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