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
作者:枫叶
质量是车企称霸市场的底气,安全是造车的基石,更是对车主最大的诚意。
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后,雷军最新发声称:小米汽车交付量已达40万台。
不知不觉间,小米宣布造车已经四年半了,小米SU7上市也有一年半时间了,对于一家“造车新贵”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成绩”。
不过,在百年大势面前,考验才刚刚开始。
十年间,国产新能源车销量迸发,增长160倍;十年间,国产新能源车品牌间的竞争格局已截然不同,有人持续“领跑”,有人不进则退,也有人勉强维持。
“卷”价格、“卷”服务、“卷”技术,车企为了销量极尽努力,如今终于明白“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业内一直流传着“2025年是车企进入决赛圈”的重要时刻。
生死竞速下,造车新势力也都拿出了各自的“杀手锏”,“你追我赶”越过“销量生死线”,去争夺那最后几张“入场券”。
理想、赛力斯虽谈不上已经入圈,但已经年度盈利的它们,在“淘汰赛”上明显已先人一步,而小鹏、零跑、蔚来、小米都摩拳擦掌想成为下一家年度盈利的新势力品牌。
你更看好哪家呢?
01
小米集团创始人兼CEO雷军在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后,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首次公开露面演讲。
雷军表示,小米汽车产品上市一年半的时间,截至目前交付大约40万辆。小米在组合辅助驾驶方面坚持投入,第一期总投入57.9亿元,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超过1800人。小米的核心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汽车是重要节点。
电动化后,下半场智能化大家要把精力集中到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共建共享智能网联汽车的新生态,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2021年,当小米宣布造车时,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称“小米造车晚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立足。
然而,市场表现证明了后发优势的价值。
2024年3月,首款车型SU7上市24小时大定破8万辆,全年交付超13万辆;今年6月,第二款车型YU7更是创下1小时大定28万辆的行业纪录。如今,小米汽车累计交付约40万辆。
40万,要知道赛力斯去年销量不过才40多万辆,造车新势力的“老大哥”理想汽车年销量也才刚突破50万辆,这两家都是有着10年行业沉淀的巨头,更是造车新势力里唯二实现了年度盈利的“玩家”。
百年大变局潮汐下,汽车赛道前所未有的拥挤,传统自主品牌殚精竭力发展变革的同时,一众造车新势力强势杀入,百花争艳后难免大浪淘沙,盈利就成了一把悬在造车新势力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决赛圈”将近,今年或许会多出来至少一家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而蔚来、小鹏、小米等车企都纷纷将目标押注于“今年第四季度转正”上。
02
路人皆知“蔚小理”,半路杀出“靓”小米。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造车的逻辑和特斯拉有着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两者背后都有“大品牌+大IP”的双重加持。在进入整车领域之前,两家公司都已具备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强大的品牌基础。
雷军准备了1000亿,将小米汽车称之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而战的雷军几乎是赌上了所有声誉。
而作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汽车上市即是“现象级”,万众期待的小米SU7上市预定就进入了“爆单模式”:4分钟订单量破10000台;7分钟订单量破20000台;27分钟,订单量破50000台(大定);创始版更是开售即售罄。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的门店也是人头攒动,邀约和试驾基本都已经排满。
2024年,小米SU7全年交付超13万辆。这辆被雷军押上全部声誉“豪赌”的小米SU7,确实不负众望。
2025年6月,小米称其为“一台为先进时代精英打造的先进SUV”——小米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18小时内锁单量达到24万台,截至2025年9月底,小米YU7累计交付量已突破4万台。
可以说,小米汽车的崛起,颇有当年特斯拉的气势。正应了雷军那句话,“晚有晚的好处,有后发优势。”
当小米SU7、YU7用月销量不断突破新高的纪录轰炸车圈后,市场愈发期待,小米接下来会用什么车型延续造车神话呢?
03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小米下一款车是YU9基本已形成行业共识,但关于它的一切现在还都是谜,宛如美女揭开面纱的那种期待感。
前不久,雷军和小米集团核心高管共同现身新疆,直言为了测试小米YU7的高原续航、充电、防晒等,还带了20多位工程师。
与此同时,车圈开始流传“疑似小米第三款车型在新疆测试的谍照近日在网上曝光”,网友纷纷猜测认为,雷军可能是在亲自测试小米的第三款车,新车研发可能已经步入后期阶段,上市指日可待。
从产品矩阵来看,小米前两款车型覆盖了20万-30万级中大型轿车/SUV市场,而大型SUV这块“肥肉”还没啃。
纵观之下,理想L9、问界M9在40万级市场卖得火热,小米没理由放着这块增量市场不管。
从品牌向上的角度看,大型SUV是绝佳的“梯子”,问界、极氪等品牌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小米用YU9对标理想L9、问界M9,既能借助竞品已经教育好的市场快速起量,又能进一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百利而无一害。
财报显示,小米2024年智能电动汽车分部营收为328亿元,净亏损62亿元。
小米汽车已经越过“销量生死线”,现在拦在面前的是“年度盈利大山”。
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内卷”严重的今天,汽车市场的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挤满了新势力的身影。
04
2025年已过去三分之二,新能源车战场硝烟弥漫,成败之势已初露端倪。
零跑汽车9月交付再创历史新高,达66657辆,同比增长97%,连续七个月位居新势力销量第一;
鸿蒙智行9月新车交付52916辆,同比增长38%,其中问界交付40619辆,贡献了77%的销量;
小鹏汽车9月共交付新车41581台,同比增长95%;
小米汽车9月创历史新高,交付新车超4万辆,同比增长300%;
蔚来汽车9月交付新车34749辆,同比增长64%;
理想汽车9月交付新车33951辆,同比减少37%;
“金九银十”诚不欺我,各家销量创新高之际,小米汽车更是迎来大爆发,超4万台的交付量让它首次跻身前四,将理想和蔚来甩在身后,33%的环比增长说明产能终于跟上了节奏。
车企销量月榜是市场最看重的晴雨表,也为消费者购车提供了参考,但造车新势力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哪几家能“跑”出。
虽说,执着于讲故事的车企早已泯然大众,造车新势力们更加务实,但是当今造车新势力依旧面临着最大考验——安全问题。
特别是在小米汽车成都事故后,外观时尚、性能卓越、配置丰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词,在安全面前变得不值一提。
技术安全问题又成了横在所有新能源车企面前的一座大山,只有彻底征服它,才有可能屹立车企之巅。
产业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改变着这个时代。
在AI技术快速迭代与赋能的背景下,高阶智驾体验拐点已然来临,未来安全和智能化将是车企争霸市场的不二法则!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才是对车主最大的诚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