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开过新款中国电车的人,大概率都会有一个共识:
可以说,汽车的未来就是靠电车撑着,而电车的未来呢,基本上也得看中国的表现。
这份底气,搞得美国都不舍得一个人扛,直接联手加拿大一起封锁中国的电动车,还让欧洲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一边想要禁止,在华的庞大利益让人舍不得放手;一边又想学人家,然而关键的步子总迈不开。
于是,欧盟想出了两条“自保”规则:
为了保护本土厂商不被挤压,欧盟考虑为中国电动车设定一个价格上限。
他们要求中国车企在欧洲开厂的时候必须进行技术转让,想借此“抄着学”,打造自己的电动车产业。
不过实际情况可没那么乐观,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会碰壁难成功。
就在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了那场例行记者会。
针对欧盟拟迫使中国车企移交技术的传闻作出明确回应,提出“三个反对”:
我们坚决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强制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也反对对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干预。
我们反对以增强竞争优势为借口的保护主义歧视性行为。
这番说法,实在点穿了欧盟打算靠“硬抢”技术来挽救本土电动车产业的幻想。
中国电动车这些年走过的道路,可不是白白铺出来的,里面藏着专利布局的聪明心思和产业生态的坚韧不拔。
这些问题早就让欧盟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既学不懂也模仿不来,欧洲的电动车梦想,最终只能成了一场空想。
专利壁垒绕不开
想靠技术转让模仿中国电动车的辉煌,欧盟得先过了专利这关。
可这道坎,其实是他们当年对别人设下的,现在轮到自己,才发现根本迈不过去。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引入合资汽车的过程中,并没有强制让欧美车企转让那些关键的核心专利。
就是用股权限制和本地零部件的生产比例,来吸引外资进来。
就是这么一回事,尽管如此,中国的民营车企还是在一大段时间里,因为专利问题搞得摇摆不定,难以迈出大步。
变速箱、引擎这些关键部件的专利,都是被欧美厂商层层封锁、紧紧保护着。
各种技术搭配几乎都已注册完毕,没有剩下的空档了。
中国的汽车企业,要么就只能在那些老旧的专利里摸索,要么就得花大价钱想办法避开这些专利。
这也是当年国内品牌被贴上“落后低端”标签的主要原因。
如今,轮到他们了,中国车企靠着电动和智能技术,早已实现了赶超,走在了前头。
在智能汽车的车载系统方面,绝大多数专利都由中国厂商掌控。
关于电动车的专利,国内厂商和特斯拉基本上各占一半。
欧洲的车企要搞智能电车,得得用到这些专利,差不多也算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他们手里的燃油车专利,对中国车企的吸引力早就没那么大了。
更要紧的是,为了抢占中国市场,欧洲车企已经把所有能换的专利都换完了。
在欧洲国内,他们根本拿不出那些有分量的专利,跟中国车企做不到相应的交换。
欧盟希望中国车企能合资设厂,并增加本地零部件的生产比例。
大概中国车企还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但那些关键的专利始终还是掌握在中国方面手中。
就像以前中国民营汽车企业不能随便搞欧美的那些专利一样。
即使欧洲的车企掌握了生产技术,没有专利授权的话,也只能是空谈而已。
特斯拉在德国弄厂子的事,就挺能说明问题的。
本来传开的时候说比上海工厂早启动,可谁想到因为各种利益上的纠纷,一直没法顺利推进,结果还差点儿打算撤资了。
欧洲一直寄希望于北伏这家电池公司,虽然从中国的二线电池厂那边拿到了技术,但这事儿也不完全顺利。
因为专利的配套和技术的衔接出了点状况,最后不得不走向破产。
没有专利的撑腰,任何技术的转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这个情况,欧盟显然还没完全搞明白。
躺平工人接不住
要是说专利是个硬杠杠的话,那欧洲的劳动力现状呢,就是搞得技术转让变成了个不靠谱的软障碍。
再牛的技术,归根结底也得靠人来实操。
现在欧洲那种“休闲式”劳动力状态,根本顶不住中国那些尖端技术的冲击。
早在欧洲,这帮“富三代”早就躺进了舒适圈,老百姓基本上过着欲望不高的日子。
他们看来,既然一周只工作四天就觉得累手了,赚钱的劲头也就没那么大啦。
毕竟赚得越多,交的税也越高,剩下的其实没多少,不如就安安稳稳地保持现状,躺平算了。
这种想法一传开,在工作场所里就变成了工人们不愿意学新技能,导致技术工人之间的断层越来越严重。
北伏公司倒闭,除了专利那块,还有别的原因没?
其实更关键的是,即使拿到中国的电池技术,也没办法找到足够多技术过硬、操作娴熟的工人。
管理层只停留在表面,上头缺乏深度考虑,一线工人水平也跟不上,再牛的技术图纸也难以变成真正合格的产品。
看看咱们中国,不管是汽车厂的生产线还是电池厂,都早就搞得挺自动化的,几乎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虽然工人比例不算高,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可真是杠杠的。
为了赶上技术更新的节奏,中国工人也在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技能水平。
公司们也挺舍得花钱搞培训,慢慢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循环。
欧洲因为得考虑就业这个事,想要像中国一样迅速推行全自动化生产,弄起来确实不太容易。
老工厂的工人们习惯了那套旧的生产方式,对电车的新技术、新工艺总觉得不太接受,也没啥主动学的兴趣。
更头疼的是,欧洲的体制体系让有抱负、愿意拼搏的人难以留下来。
那些有真本事、喜欢钻研技术的专家和企业家,要不就被美国吸引过去,要不就选择来咱们中国闯一闯。
大部分留在欧洲的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都挺满意的。
要是缺了人才的支撑,即使欧盟花钱买到先进的技术,也难有人来搞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
技术转让可不是单纯把图纸递过去那么简单,更得靠一帮有技术素养和拼劲十足的劳动力队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正好,这正是欧洲最缺少的那一块。
欧盟只想着“拿来主义”,却忘了问自己:
咱们有没有那么多热衷于钻研的工人呢?又有没有能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的企业家呢?答案显而易见是不是。
政策市场两头空
欧盟的技术转让计划, currently 还在政策和市场之间左右为难。
一边想着用保护主义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另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和产品帮衬。
这般相互矛盾的做法,最终只会让双方都吃不到好处。
欧盟内部其实也不是死板的一块儿。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它的车企在中国可是占有着不小的份额和利益。
因此,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指出,中国电动车的激烈竞争会推动德国汽车制造商进行创新,他也反对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由于本土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法国方面拼命向欧盟施压,要求对中国电动车提高关税,还推崇技术转让的强制措施。
这种利益上的分歧导致欧盟的政策一直拿不定主意。
一方面,想对中国车企采取强硬措施,但又担心会得罪德国这些在中国有利益的国家。
最后出来的政策,别看说得天花乱坠,执行起来可没那么给力。
欧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设定了到2035年禁止售卖燃油车,直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至少得有3000万台零排放车,不少这事儿得依赖咱们中国的电动车帮忙。
中国在整个电动车产业链上的实力,大家都心知肚明,公认的优势就在那里。
从电池制造到整车研发,再到续航性能和智能驾驶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
欧盟想靠技术转移来打破对中国的依赖,可本土产业这表现一塌糊涂,搞得这个念头几乎成了幻想。
像大众、奔驰、宝马这些老牌车企,虽然都在往电动化方向转变,可是推进得实在不算快。
他们还多次提出要把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的计划往后推一推。
中国的汽车企业早就看穿了欧盟的套路,纷纷采取在当地生产来规避关税。
比亚迪在匈牙利搞的工厂预计在2025年底投产,年产量能达到30万辆。
上汽和奇瑞也都开始在西班牙建厂,积极布局。
这个“用钱买市场”的做法,一方面避开了欧盟的关税墙,另一方面也没把关键技术让出去。
让欧盟的技术转让要求彻底泡汤了。
欧盟打算用保护主义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结果让人一头雾水,他们既依赖中国的技术和商品,又难以打造出能跟中国抗衡的本土产业。
最后只能在政策起伏中错过了电动化转型的黄金时机。
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向来都不是靠碰运气。
其实靠的可不是一时的侥幸,而是多年不断在专利布局、技术研发、产业生态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努力累积。
欧盟想走“捷径”,靠强制技术转移抄作业,却忽略了最核心的两点:
第一,被专利保护的壁垒很难打破,没有相应的专利交换,哪怕技术再先进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地。
第二,劳动力的生态已经定型,那些“躺平”的工人以及缺少的人才,导致技术转移没法顺利进行,没有坚实的基础支撑。
再说,欧盟内部的利益冲突和政策上的矛盾也加剧了这个局面。
这趟看上去挺缜密的“抄作业”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电动化的大势已经无法阻挡,中国的电动车在全球范围内稳稳占据了领头羊的位置。
如果欧盟还死抱保护主义的想法,不肯正视自己那些短板,也不愿意和中国搞平等合作。
最终,在这场全球的电动车比赛里,只会被甩得越来越远。
说到底,真正的核心实力从来不是靠“争夺”得来的,而是靠自己一点一滴扎实走出来的。
这点,恐怕欧盟永远都领会不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