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

今日车圈这事儿,真是叫人琢磨不透!

咱们今天要聊的,不是什么小打小闹,而是直接关系到咱们老百姓买车这件大事儿。

感觉一夜之间,游戏规则好像都变了,不少老司机都直呼“这怎么回事儿?”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你们有没有觉得,最近街上跑的车,总有点说不上来的味道?

不是说它们外观不好看,也不是说开起来不舒服,而是那种“物超所值”的感觉,好像越来越淡了。

我这话不是凭空说的,最近朋友圈里刷屏的几条新闻,都指向一个让人细品就有点不是滋味的现象:汽车厂家们,是不是集体在“抠门”?

而且这“抠门”的方式,还越来越让人费解!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想当年,咱买车图啥?

无非就是车子皮实,空间够用,油耗不高,价格还得“实在”。

尤其是对咱们普通人家来说,一辆车可能就承载着全家人的出行梦想,是丈母娘眼里的“加分项”,是周末撒欢儿的“自由通行证”。

那时候,车企们那是真拼,什么10万块落地合资SUV,什么20万就能开上“大空间”、“高配置”的国产车,那叫一个热闹!

消费者那是相当纠结,但心里那是乐开花,觉得钱花得值!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可现在呢?

你看看那些新车发布会,听听那些销售人员的介绍,是不是感觉味儿有点变了?

动不动就“黑科技”、“智能化”、“全系标配XX”,然后价格嘛…

嘿,你再一琢磨,好像悄悄地就上去了。

以前觉得“性价比”是个响当当的褒义词,是车企们打市场的杀手锏,现在感觉它更像是个“敏感词”,大家都有点避之不及。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细说。

第一层:所谓的“配置内卷”,到底卷了个啥?

最近,我看到不少分析都在说,现在的车企,都在拼命地堆配置。

什么大屏幕、什么人脸识别、什么电子手刹、什么全景天幕…

听着是挺吸引人!

好像不带这些,就跟不上潮流了似的。

但你仔细琢磨琢磨,这些配置,有多少是真能实实在在地提升咱们日常的驾驶体验?

又有多少,只是为了让宣传材料看起来更“酷炫”?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我有个朋友,前阵子刚提了辆新车,那配置,我听着都晕。

结果他跟我聊:“这车是挺好,屏幕是真大,导航是真聪明,车机系统是真流畅。

但这玩意儿,我平时上下班就那点路,导航用得着那么智能吗?

车机系统再流畅,我主要还是听广播和播歌。

倒是那个什么零百加速,感觉就没怎么用过,平时开车谁跟你比这个啊?”

你看,问题就在这儿。

车企们好像陷入了一种“数字游戏”,把大量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都花在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的配置上。

他们把这些当成了“竞争优势”,好像堆得越多,就越能吸引消费者。

可对于咱们这些务实的老百姓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发动机的平顺性、变速箱的换挡逻辑、底盘的稳固程度、座椅的舒适度,还有最重要的——这车的保值率!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你想想,那些花里胡哨的电子配置,几年后会不会就“过时”了?

到时候是修还是不修?

修一次得多少钱?

这些,才是真正影响我们长期用车成本和心情的因素。

结果呢?

车企们好像都在忙着给你装个“酷炫的电子玩物”,却忘了给你的“出行伙伴”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层:技术“挤牙膏”,创新真的这么难吗?

说到技术,这些年我总感觉,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点像是在“挤牙膏”。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现有技术的微调和优化,真正带来改变的创新,好像越来越少了。

比如发动机,都说小排量涡轮增压是趋势。

好,咱们接受。

但是,很多车型的涡轮迟滞问题,依然存在。

变速箱呢?

双离合、CVT、AT,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但很少有哪家能做到“完美无瑕”,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更别提那些新能源车了。

电池技术,好像一直在“努力”中,续航里程的提升,更多是靠“堆电池”,而不是靠能量密度的大幅突破。

充电速度呢?

虽然有所改善,但跟加油比起来,还是慢不止一点。

我不是说车企们不努力,我知道研发新技术的投入巨大,风险也高。

但是,当整个行业都陷入一种“保守”的状态,都满足于小修小补,就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和“技术焦虑”。

我们期待的是那种能够带来惊喜、能够真正改变我们出行方式的技术,而不是每年都给你换个“小花样”,价格却悄悄往上涨。

我记得前些年,有个国产车企,敢于挑战一些传统观念,在发动机技术上有所突破,虽然当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但那种敢于创新的精神,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现在呢?

好像大家都在走“稳妥”的路子,生怕犯错,生怕投入打水漂。

可你想想,“苟且偷生”岂能长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方为大道。

没有冒险,哪儿来的突破?

第三层:价格“明升暗降”,消费者是不是成了“待收割的庄稼”?

最让人心痛的,还是这价格。

明明感觉配置没啥大提升,技术也像是“挤牙膏”,但一到真正买车的时候,你会发现,价格好像比你预想的要高了不少。

有时候,你走进4S店,销售人员会跟你说:“哎呀,这款车现在优惠力度很大,原价XX万,现在只要XX万就能落地!”

你一听,嘿,不错不错,比之前看的便宜了!

结果等你仔细一算,发现之前那个“原价”,早就把一些你根本不需要的“选装包”或者“高配车型”给算进去了。

等你真正要买那个你想要的“基础配置”或者“中配车型”,价格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优惠”。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更别提那些“指导价”和“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巨大鸿沟了。

有些车,你看上去价格挺诱人,但真到了谈价格的时候,发现能谈的空间小得可怜。

反观一些“老牌”车型,虽然指导价没变,但实际成交价却能让你觉得“真香”。

这种“明升暗降”的操作,说实话,让很多消费者都感到有点“被套路”了。

而且,现在很多车企,还喜欢搞什么“限时优惠”、“限量发售”,制造一种“稀缺感”和“紧迫感”,让你觉得不赶紧下手就吃亏了。

结果呢?

过一段时间,同样的车型,可能又会推出新的优惠政策,或者变相地调整配置。

这种“套路”,真的让消费者感到疲惫。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咱们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本账。

我们希望买到的车,是真正能满足我们出行需求、物有所值的产品。

我们不追求“一步到位”,但我们希望每一次的“升级”,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提升。

我们不害怕“竞争”,但我们希望这种“竞争”,是技术上的、品质上的,而不是配置上的“堆砌”和价格上的“游戏”。

现在,很多车企在宣传的时候,都在强调“以用户为中心”。

这话听着很舒服!

但是,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不是把我们当成“数据”,不是把我们当成“小白”,而是真正去理解我们的需求,去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去提供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舒心”、“省心”的产品。

你们想想,当我们开着一辆车,能够感受到它平顺的动力输出,能够享受它舒适的驾乘体验,能够信任它的安全性能,能够不为它的维修保养犯愁,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感”。

而不是每天纠结于那个“花里胡哨”的中控屏,或者担心那个“鸡肋”的配置什么时候会坏掉。

我常常在想,如果车企们能够把研发的重心,从那些“面子工程”上,稍微转移到提升车辆的“骨子里的东西”上,比如更可靠的发动机、更平顺的变速箱、更稳固的底盘、更优化的NVH(噪音、振动与声振粗糙度),以及更长的保值率。

是不是消费者会更买账?

是不是整个汽车市场,会变得更加健康和理性?

汽车圈变天!厂家集体“抠门”玩套路,消费者真成“韭菜”?-有驾

现在,我看到一些国产车企,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已经开始发力,比如在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上,做得越来越好。

这是好事!

这说明咱们中国汽车工业,正在走向成熟。

但同时,我也希望,那些传统燃油车领域,那些依然是很多老百姓购车首选的领域,也能看到更多的“真材实料”,而不是“虚晃一枪”。

说到底,买车这件事,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它承载着咱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承载着咱们对家庭的责任。

所以,当这个领域出现一些让人感觉“不对劲”的苗头时,我们有必要去关注,去讨论,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现在,我已经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至于未来,汽车市场会走向何方?

车企们会不会真正把“用户为中心”落到实处?

咱们的钱包,又会迎来怎样的“惊喜”或者“惊吓”?

时间会给出答案。

而我,会继续带着我的“老友”们,在路上,在评论区,静静地观察。

毕竟,车,是咱们生活的伙伴,是咱们探索世界的工具。

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