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仅存15?谁能在汽车行业洗牌中活下来

129仅存15?谁能在汽车行业洗牌中活下来-有驾
129仅存15?谁能在汽车行业洗牌中活下来-有驾

日前,知名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129家品牌中,到2030年仅15家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因为残酷竞争将引发中国汽车行业洗牌,多数品牌将被迫退出市场。

事实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下,销量TOP3、TOP5甚至TOP10的企业的阵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不断有企业被淘汰。而目前,市场份额和盈利是决定哪些企业能存活下去的关键。

01

销量大考 市场争夺战再升级

AlixPartners报告认为,如果按照至少卖过一辆车的口径来计算,去年的新能源车的品牌有129个,这一数字与2023年的137家相比,已经有所萎缩。其中还有很多品牌的销量低于1000辆,可以被认为实质上已经没有参与市场竞争。报告还提到,销量高于10万辆的品牌一直在增加,这显示出市场的集中度在越来越高。

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以693.7万辆的销量收官,持续的高速增长同时,行业的集中度也进一步提升,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尤其是新能源车企间在终端销量方面的争夺战不断升级,这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不断发生变化。各类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在价格战难以为继之后,在新产品、新技术和服务等各方面全面展开竞争。

为了争夺市场,车企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量产的速度,并不断提升性价比,以期用更具性价比的创新产品抢占市场。7月10日晚,蔚来乐道、零跑同日发布新产品,“座座都是VIP”、NAP高速智能领航功能免费开放等产品卖点不断刺激着终端消费者的“味蕾”,也预示着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更白热化。

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车企不断拓展产品阵营,增程式为主的品牌开始做纯电产品,纯电动为主的车企也开始布局增程式市场,在推出更多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化产品(品牌)之际,在补能领域也展开新一轮竞争。快充、超快充产品加快市场步伐的同时,主要车企也都在积极开展补能网络的构建,以期通过更好的使用环境和服务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和品牌影响力。

智能化领域,在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下沉至15万元级车型之后,企业间围绕智能属性的竞争也不断升级。不仅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属性不断升级,传统燃油车也变得智能起来,具备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和更智能的座舱,与新能源汽车争夺市场份额,合资品牌车企也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大规模反攻。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主流传统企业、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等各类车企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在销量争夺战中胜出的企业不一定能活得更好,但失去市场份额的企业一定会慢慢被市场淘汰。市场争夺战也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必须经历的大考。

汽车是规模经济,新能源车企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AlixPartners将这一规模锁定在百万辆以上。AlixPartners这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到2030年,15家头部品牌将占据中国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约75%的份额,每家品牌的年均销量预计将达到102万辆。还有专家提出,车企年销量需突破200万辆才能分摊研发、供应链和营销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今年底,能否跨过月销5万辆大关将是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的一大考验。

图片

02

盈利大考 今年盈利迫在眉睫

“中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这里价格竞争激烈、技术更新迭代迅速,还有不断涌入的新进入者,从而使得行业门槛不断抬高。这种环境虽然已推动技术和成本效率的显著进步,但也已使得许多公司难以实现可持续盈利。”正如AlixPartners亚洲汽车业务负责人Stephen Dyer所言,盈利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存大考。

目前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方面,赛力斯最新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显示,公司预计报告期归属净利润为27亿~3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22.30亿~27.30亿元;理想汽车一季度营收259亿元,净利润6.47亿元;零跑汽车在一季度营收100.2亿元,毛利率达到14.9%,该公司去年四季度曾实现单季度盈利……

而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多的是尚未实现盈利的车企。当资本热情退却,车企难以靠融资发展之际,实现自我造血能力,无疑是新能源车企生存下去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只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为了保存“活下去”的体力,蔚来、小鹏等头部造车新势力企业将盈利的时间结点纷纷锁定在今年四季度,这也被看作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盈利大考。

为了实现盈利,企业在增加销量抢夺市场的同时,围绕管理效益做文章。“汽车市场的竞争最终将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考验。”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所言,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主义竞争中,最终将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考验。度过初期新产品、新技术、新品牌的拓展期后,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必须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水平,降本增效,整合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实现商业化良性运转,才能保存市场竞争活力。

“到2030年仅15家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

“未来三年是淘汰赛,接着三到五年进入晋级赛,最终留下的车企可能不到七家。”

“2030年,中国新能源品牌将从137家缩减至19家,存活率不到20%。”

关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业内外有各种不同判断,究竟谁能存活下去,这无疑是一场综合竞争力的长期比拼。

值得关注的是,在迈向2030年这场淘汰赛可能的终点之前,各类企业还需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偶发因素,如智能驾驶安全性考验、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舆情、政策风险等,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也考验着各类企业的生存状态。这就需要企业成长为六边形战士,提升应对各种考验的处理能力,才有可能成为活下来的1/N。

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变幻,没有哪一家能轻言胜出,在这场长期主义的竞争中,大家都有机会,而要想成为最终胜出的幸运儿,迅速实现盈利迫在眉睫。

推荐阅读
德国ADAC测评:比亚迪、名爵、蔚来等中国汽车究竟有多出色?6月一汽丰田登顶,奇瑞紧随其后,小米第三 | 车企抖音

文:王金玉 编辑:齐萌 版式:王琨

图片


图片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