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圆满结束:中国汽车如何定义未来?智驾突围与生态共荣生

漫步在上海车展高达10万平方米的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一个显著的变化跃然眼前:华为、地平线、Momenta、宁德时代等本土供应商不再是幕后的配角,而是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主角。这种从“Intel Inside”式幕后支撑到生态共建核心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展台位置的迁移,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话语权提升的生动写照。2025年的上海车展,更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全球顶尖技术、资本与创新力量汇聚,共同勾勒着未来出行的蓝图。

核心技术突破:智驾路线的融合与进化

本届车展清晰地呈现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两大脉络——“泛化派”与“可靠派”的竞合与交融。

“泛化派”的探索:数据驱动的无图全球化与VLA架构: 代表企业如元戎启行,正引领行业从“弱专家系统”向“通才系统”(VLA架构)演进。VLA模型支持视觉+文本的多模态输入与意图输出,结合思维链推理提升安全性,其核心魅力在于摒弃大量预设规则,追求更强大的自主决策与泛化能力。元戎启行CEO周光自信地预测,VLA即将成为行业共识。与之异曲同工的是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它能在模拟环境中自主探索驾驶行为,通过强化学习从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经验,实现能力的自我进化,其“量产数据反哺+高阶技术迭代”的双轨战略,助力其辅助驾驶方案实现“无图”“全球都能开”。

“可靠派”的攻坚:车规级硬件与成本突破: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系统的发布是这一路线的里程碑。它实现了100%车规级零部件,硬件成本较前代骤降70%,其中域控制器成本降幅达80%,激光雷达降低成本68%。通过高度集成的传感器套件(9激光雷达+14摄像头)和自研域控制器,系统实现了650米高精度感知及全天候运行能力。楼天城强调的“成本下降是L4商业化关键拐点”与彭军宣布的“2025是Robotaxi量产元年”昆仑计划,无不彰显了可靠路线追求规模化落地的决心。卓驭科技同样聚焦硬件可靠性与极端环境适应性,其新型车载补盲LiDAR“知周”即是面向L3场景的安全冗余设计。

上海车展圆满结束:中国汽车如何定义未来?智驾突围与生态共荣生-有驾

技术融合趋势:强化学习与世界模型的协同: 无论是商汤绝影提出的整合“视觉-语言-行动-强化学习”的VLAR架构,还是卓驭科技同时布局强化学习和世界模型技术,都揭示了一个核心共识:强化学习是提升决策能力的引擎,世界模型是保障训练数据质量与多样性的基石。 商汤绝影通过与东风的合作证明,世界模型生成的极端场景数据能有效提升强化学习模型在真实复杂路况下的决策鲁棒性。技术的边界正在模糊,融合创新成为主旋律。

L3临界点:从争议走向务实推进

尽管“全民智驾”的表述更为审慎,但L3的量产已如箭在弦:

明确的量产时间表: 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底量产交付其与滴滴合作的前装量产Robotaxi(埃安霸王龙平台),并宣布为L4安全责任事故兜底。华为ADS 4高配版直接定位为高速商用L3方案。轻舟智航率先表态愿与主机厂共同承担L3落地责任。长安、上汽、小鹏、极氪、比亚迪、奇瑞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已公布清晰的L3量产或技术上车计划(集中在2025-2026年)。

上海车展圆满结束:中国汽车如何定义未来?智驾突围与生态共荣生-有驾

跨越L3的尝试与L4的爆发潜力: 广汽埃安肖勇宣布其前装量产Robotaxi计划于2027年面向个人用户推出,直接布局L4运营。小马智行的昆仑计划同样剑指L4 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部分观点认为,越过L3构建更清晰的L4权责闭环可能是更优选择。

国际品牌的低调实力: 奔驰作为首个获准在京进行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级上路测试的国际品牌,其技术储备不容小觑,宝马、凯迪拉克等国际巨头展出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也已具备相当实力。L3量产并非遥不可及。

生态重构:本土崛起与国际巨头的深度绑定

上海车展生动演绎了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塑:

上海车展圆满结束:中国汽车如何定义未来?智驾突围与生态共荣生-有驾

本土供应商的“主角”光芒: 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本土芯片企业成为博世、大陆、电装、英特尔等国际巨头争相合作的对象,共同打造基于中国芯片的本土化解决方案。Momenta展台被丰田和日产“左右簇拥”,并与六大品牌深度合作;华为更成为一汽奥迪新车型的全系标配智驾供应商。国产供应链凭借成本优势与快速迭代能力,成为全球车企不可或缺的“技术外脑”。

传统Tier 1的转型之道: 博世、安波福等巨头正加速从“硬件供应商”向“全栈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博世的“纵横辅助驾驶”基于地平线征程6芯片开发,其线控制动、线控转向、48V电网转型及商用车跨域协同方案均紧密贴合中国市场需求。安波福则专注于构建“中国方案”,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深度定制化、多层解耦(微秒级协同)且符合安全冗余要求的全栈能力,并通过采用国产芯片和本土化开发规避风险。

合资2.0时代开启: 地平线与大陆集团合资的“智驾大陆”推出的城市NOA方案“繁星”已量产,目标是利用全球网络实现“智驾出海”。这种中外合作超越了简单的供应链关系,形成了围绕中国市场的深度生态共建,实现了技术的“反向输出”。

未来图景:从智能汽车到具身智能

上海车展圆满结束:中国汽车如何定义未来?智驾突围与生态共荣生-有驾

车展的“彩蛋”指向更广阔的“车+X”生态:

人形机器人热潮: 小鹏汽车IRON机器人凭借复用XNGP智驾算法(720°环境建模、动态避障)惊艳全场,成为车企探索具身智能的先锋。奇瑞墨甲、智元远征A2等机器人在展台承担导览、讲解甚至发布会搭档的角色,预示着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智能生活助手乃至生产力工具的潜力。花旗预测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

低空出行探索: 小鹏汇天、广汽传祺、奇瑞、红旗等纷纷展示飞行汽车概念,低空经济为汽车产业开辟全新赛道,体现了对未来立体交通的前瞻布局。

技术底座共通: 无论是智驾的进化、机器人的灵动还是飞行汽车的设想,其底层逻辑都离不开生成式AI、世界模型、强化学习等核心技术的驱动与融合。

上海车展圆满结束:中国汽车如何定义未来?智驾突围与生态共荣生-有驾

理性回归与技术敬畏:智驾黄金时代的序章

工信部的规范指引促使行业告别过度营销,车企在宣传上更加注重“功能边界”与“安全冗余”。但这并非技术发展的减速带,而是转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进化的轨道。长城魏建军、岚图卢放等高管呼吁坚守“人机共驾”底线,小鹏推出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含补偿机制),都体现了对安全责任的重视。

这场从“技术狂欢”到“价值回归”的转变,标志着智驾产业进入以安全为基石、以用户价值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黄金时代。中国汽车产业,正凭借在智驾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在全球生态共建中的主导力、以及对未来具身智能的前瞻布局,自信且务实地定义着全球汽车工业的未来格局。未来出行的画卷,已在上海车展徐徐展开,核心落点在于:技术的每一次跃升,都必须以敬畏之心护航;生态的每一次繁荣,都源于开放协同的力量。 中国汽车,正站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交汇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