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四轮腾空,驾驶室如纸盒般翻倒,而SUV纹丝不动——这一幕魔幻碰撞画面,正在撕裂中国汽车行业的信任纽带。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现场,当大屏幕播放到重卡碰撞测试环节时,全场屏息。画面中,银色SUV以雷霆之势撞向红色重卡。瞬间,8吨重的钢铁巨兽竟四轮离地弹起,驾驶室与货箱撕裂分离,整个车头如纸盒般“瘫倒”在理想i8前挡风玻璃上,而i8的A/B/C柱完好无损。
这场被宣传为“生死对决”的碰撞测试,在接下来72小时内引爆了中国汽车界前所未有的舆论地震。卡车方向盘中央的乘龙车标清晰可见,网友惊呼“这卡车是纸糊的?”时,谁也没料到,一场关于技术真相与商业伦理的行业大讨论才刚刚开始。
01 碰撞风波,一场事先张扬的争议
发布会结束不到24小时,乘龙卡车的抖音评论区彻底沦陷。“一觉睡醒天塌了,没撞过理想”、“不敢买,后轮都撞飞起来了”、“看了理想宣传,放弃了”……嘲讽如潮水般涌来。这家为京东、顺丰等物流巨头供货的商用车品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品牌危机。
面对汹涌舆情,乘龙卡车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别。官方账号在评论区直接开火:“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不知道背后导演想啥,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么样?”字里行间直指测试被操控。
更犀利的动作接踵而至——法务部门高调宣布介入处理。与此同时,乘龙连夜发布“乘龙龙骨驾驶室”安全测试视频,展示其驾驶舱通过碰撞摆锤、顶压等严苛测试,强调其符合欧盟ECE R29安全标准。
理想汽车的反应同样迅速。在后续发布的视频中,乘龙车标被打上厚厚的马赛克。这欲盖弥彰的操作,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质疑。当媒体追问时,理想初期保持沉默,任由舆论发酵。
02 技术争议,物理定律的魔幻现场
随着事件升温,专业技术人员开始逐帧分析视频,发现多处违背常理的现象。
卡车行业工程师首先发难:平头卡车驾驶室翻转需三道独立机械锁同步解除——保险插销、主锁拉杆和保险拉钩必须同时失效才可能出现视频中的“解体”效果。从业者指出:“这在实际事故中概率几乎为零,除非测试前被动过手脚。”
物理合理性成为最大疑点。2.6吨的SUV撞飞8吨重卡,相当于一个体重65公斤的人能把200公斤的壮汉撞得腾空飞起,严重挑战动量守恒定律。技术博主通过位移分析指出,卡车实际时速可能仅约30km/h(理想i8约70km/h),动能差异巨大(493千焦vs278千焦)。
测试条件也被质疑脱离现实。乘龙指出测试卡车为空载状态(8吨),而实际满载工况可达30吨以上;100%正面对撞在真实道路几乎不会发生,多为追尾或偏置碰撞。439
作为测试执行方,中国汽研8月1日的声明更添迷雾。最初称卡车为“全新车”,后改口“市场随机采购的二手车辆”,且承认该测试仅为“开发验证”性质,非行业标准测试。149
03 危机应对,摇摆中的品牌攻防战
面对愈演愈烈的质疑,理想汽车终于在8月3日发布《关于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这份姗姗来迟的声明试图平息风波:
测试目的被解释为验证i8创新的“短前悬安全结构”(含3条纵向力传递路径+11个环形吸能结构)在“小车撞大车”场景下的表现,强调模拟普通公路高频事故场景。
对乘龙的立场软化明显:测试卡车被描述为“市场随机购买的二手车辆”,仅作“移动式壁障物”;理想肯定东风柳汽为“中国卡车标杆品牌”,对“无心之举”引发的误解致歉。
技术参数首度完整披露:i8时速60±2km/h,卡车40±2km/h(相对速度100km/h),卡车配重8吨。中国汽研补充说明碰撞后卡车“驾驶室结构未明显变形,车门可正常打开”,试图消解视觉冲击引发的误读。
理想高管张骁更在社交媒体喊话:“可以啊,直播都行!”发出公开复测邀请。但乘龙方面拒绝复测邀请,选择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龙的脊梁无惧挑战”等系列海报持续反击,并启动法律程序指控理想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04 行业裂痕,安全与营销的边界之战
这场表面是技术争议的事件,实则触及汽车行业的深层神经。
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安全逻辑本质不同。卡车因生存空间优先的设计理念,驾驶室在极端碰撞中允许分离以吸收能量;而乘用车追求车身刚性最大化。跨品类对比被专家认为“缺乏实际参考价值”。
非常规测试的监管空白暴露无遗。业内专家呼吁建立规范:强制公开车辆状态(空载/满载)、速度定义标准,禁止未授权使用竞品测试。乘龙在声明中强调:“安全为本需遵守交规+定期维保,而非依赖极端测试”,直指行业痛点。
资本市场的反应残酷直接。理想港股股价暴跌12%,单日市值蒸发数百亿;部分运输公司暂停采购乘龙卡车。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让两个行业领导者同时付出沉重代价。
消费者认知正被深刻影响。有网友在乘龙直播间直言:“创业公司取消500辆采购计划”;而理想i8发布会后,其美股高开近6%却收盘大跌6.2%,市场信心明显动摇。
这场始于碰撞测试的争端,最终演变为关乎整个汽车行业伦理的拷问。截至8月5日,双方仍未就第三方监督复测达成共识。乘龙卡车法务程序持续推进,而理想汽车在股价震荡中坚守“技术验证”立场。
实验室里的“超级安全”终究不等同于道路安全。专家反复强调:现实中乘用车与卡车正面对撞概率极低,更多是追尾或偏置碰撞。当车企将安全测试异化为营销噱头,消费者可能低估了真实风险——满载卡车的惯性冲击力,远超任何实验室模拟。
安全不应成为营销战争的牺牲品,而应是全行业共同守护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