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半年报出炉,净利下滑14%,转型阵痛显现

最近,吉利汽车公布了上半年的成绩单,很多人看完之后都觉得有点看不懂。

这份报告可以说是一半是喜,一半是忧。

好消息是,吉利今年上半年挣钱的总数,也就是营业收入,达到了150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这个数字是吉利有史以来最高的,说明公司的盘子是越做越大了。

吉利半年报出炉,净利下滑14%,转型阵痛显现-有驾

可让人纳闷的是,生意做得这么红火,最后真正落到口袋里的纯利润,却只有92.9亿元,反而比去年同期少了14%。

这就好比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客人络绎不绝,营业额天天创新高,可到了月底一算账,发现赚到的钱还不如以前多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钱都去哪儿了?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吉利,乃至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和它所带来的阵痛。

咱们先来看看吉利上半年让人高兴的一面,那就是车卖得确实好。

在短短六个月里,吉利总共卖出去了91.5万辆车,比去年多卖了将近18万辆,增长速度达到了24%。

这个速度在整个汽车市场里算是相当快的了,说明买吉利车的人越来越多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动车和混动车。

在上半年卖出去的车里头,有42.3万辆都是新能源车,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一下子增长了48.4%,差不多每卖出去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挂着绿色牌照的。

这说明吉利向新能源转型的方向走对了,而且步子迈得很大,很成功。

在吉利的新能源车里,有一个叫“极氪”的高端品牌,表现尤其抢眼。

吉利半年报出炉,净利下滑14%,转型阵痛显现-有驾

这个品牌的车卖得比较贵,平均一辆车要33万块钱,但上半年依然卖了12万辆,增长速度高达65%。

这可不简单,过去在30万以上这个价位,基本都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国外豪华品牌的天下,现在极氪硬是凭借自己的产品力,在这个高端市场里站稳了脚跟,为中国汽车品牌争了一口气。

除了在国内卖得好,吉利的车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了世界,上半年出口了18.7万辆,占到了总销量的五分之一,说明吉利的全球化布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看到这里,一切似乎都非常完美。

但是,问题就出在,销量这么好,为什么利润反而下降了呢?

这主要是因为有几个地方正在大量地“烧钱”,把卖车赚来的利润给消耗掉了。

第一个花钱的大头,就是现在异常激烈的“价格战”。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为了抢客户,各大车企都在降价促销。

你到任何一家吉利4S店里看,各种优惠、折扣的广告海报贴得到处都是。

别的品牌降价了,吉利作为行业里的大企业,不可能无动于衷,也必须跟着调整价格来保持竞争力。

这样一来,虽然车卖得多了,但每一辆车身上能赚到的钱就变少了,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了。

第二个花钱的大头,是技术研发。

吉利半年报出炉,净利下滑14%,转型阵痛显现-有驾

我们现在开车能体验到的那些越来越智能的功能,比如自动泊车、辅助驾驶,或者越来越快的充电速度,这些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是汽车公司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和人力去研发的结果。

根据财报,吉利上半年在研发上就花了73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又多了13个亿。

这些钱都投进了电池实验室、智能驾驶研发团队、芯片设计部门等等。

这些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而且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回报,但这是一笔必须花的钱。

因为在未来的汽车竞争中,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才有话语权,否则就只能处处受制于人。

所以,这笔钱虽然暂时影响了利润,但实际上是在为吉利的未来投资。

第三个花钱的地方,就是打造高端品牌带来的高昂费用。

极氪品牌的成功,是吉利的骄傲,但养一个高端“儿子”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要想在欧洲这样的成熟市场打开局面,就得在最繁华的地段开设旗舰店,店面租金和装修费用都是天文数字。

为了解决用户的充电焦虑,还得在全球范围内建设自己的超级充电站。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认可这个新品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的费用也少不了。

这些都是打造一个高端品牌必不可少的投入,虽然会暂时吃掉一部分利润,但对于提升整个吉利集团的品牌形象和长远发展来说,是值得的。

吉利半年报出炉,净利下滑14%,转型阵痛显现-有驾

面对利润下滑的压力,吉利自己也在积极地进行调整。

从去年开始,吉利提出了一个叫“一个吉利”的战略,简单来说,就是把过去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攥成一个拳头,办大事。

以前,吉利旗下有很多子品牌,战线拉得很长。

现在,吉利开始做减法,把一些定位重叠或者市场表现不佳的品牌和车型进行整合,比如把几何品牌并入吉利新能源系列。

然后把最优质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有前途的几个方向上:一个是冲击高端的极氪,一个是负责走量的银河系列,还有一个就是全球化市场。

甚至连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也在调整,让研发团队可以同时为多个品牌服务,一套技术平台可以用在不同的车型上,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成本。

最近,吉利还决定把之前计划独立上市的极氪重新合并回来,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因为在目前的环境下,新势力品牌单打独斗非常困难,需要依靠大集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和发展。

总的来看,吉利这份“增收不增利”的半年报,其实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

从燃油车时代向电动化、智能化时代转变,就像一次彻底的换装,必然会经历一个既痛苦又充满希望的过程。

短期内的利润下滑,正是为这场深刻变革付出的必要代价。

吉利正在做的,就是通过主动的战略收缩和资源聚焦,忍受眼前的阵痛,为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这场变革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时的领先或落后并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关键在于谁能坚持下来,谁能用更科学的方法跑完全程。

对于吉利和所有正在转型的中国车企来说,现在正是最关键的时刻,只有咬紧牙关,顶住压力,才能迎来风雨过后的彩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