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4S店跑路,谁来为消费者的信任买单?
黄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花一万块订车的4S店,会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展车搬空、Logo撤下,连个招呼都不打,就像从没存在过一样。更讽刺的是,她收到宝马中国的短信通知时,这家店已经“死”了——品牌授权终止,但她的钱还没退回来。
这不是什么小作坊,而是挂着宝马招牌的4S店。消费者掏钱时,看中的就是这块招牌背后的信誉。可现实呢?销售离职、退款拖延、资金冻结,最后干脆关门大吉。一万块的订金,只退了一千,剩下的承诺21个工作日到账,结果等来的是人去楼空。这不是经营不善,这是赤裸裸的欺诈!
更惨的是那些买了保养套餐的车主。杨先生花了一万两千多买的“终身质保”,才做了两次保养,店就没了。宝马中国倒是轻飘飘地甩出一句:“可以去其他授权店继续服务。”可其他4S店呢?直接泼冷水:“我们跟他们不是一个老板,没法全免,最多给你打个折。”听听,这就是所谓的“品牌保障”?
4S店跑路,消费者维权无门,这种事不是第一次了。从健身房卷款跑路,到教育机构暴雷倒闭,再到今天的宝马4S店,套路如出一辙:先收钱,再拖延,最后直接消失。消费者呢?投诉无门,起诉成本高,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问题出在哪?监管的滞后、违法成本的低廉,让这些商家有恃无恐。一家4S店能说关就关,品牌方却不用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冲着宝马的招牌去,结果被骗了,宝马一句“授权已终止”就能撇清关系?这合理吗?
我们总说“诚信经营”,可现实是,诚信成了最廉价的装饰品。商家跑路,消费者买单,法律追责难如登天。如果连宝马这样的品牌都不能让消费者放心,我们还能相信谁?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品牌方必须对授权经销商的行为负责,不能收完授权费就甩锅;监管部门得提高准入门槛,建立保证金制度,让跑路的代价高到他们不敢跑;消费者也该学会保护自己,别被“终身”“免费”这些字眼忽悠,钱攥在手里才是最安全的。
信任建立起来要十年,摧毁它只需要一天。当消费者一次次被坑,最终的结果就是——没人再敢轻易相信任何商家。到那时,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市场的信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