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食杂店小伙就相中大众途昂Pro了,他媳妇却是不愿意接受这个家庭资产的提升,双方在购车观念上的矛盾令人唏嘘
我认识一个在楼下开菜摊的小伙子,平时忙得像陀螺。他突然跟我提起,他打算买辆中大型SUV——途昂Pro。看到他满眼的期待,我心里想:这车在价位里,确实有点硬核。但我也知道,他媳妇听到这个名字,可能会皱眉头。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先说这个途昂Pro吧,最近两年它在二线城市小圈子里出镜率还算挺高。起步价大概在30万左右,带点优惠的话,还能落到28、29万。这个价位上,别说平民家庭,算是刚性需求级别的消费了。它的空间,大概能装下八九个大包,后排坐三个人也得说够用。对买车有点家庭意识的人,尤其是有老人小孩的,确实很有吸引力。
但偏偏,这个小伙子拿出的钱,他媳妇就觉得太虚荣,或者怕花钱不值。我记得他媳妇在洗菜的时候说:买这车,要是修个灯泡多少钱?我还是觉得咱们家那个宝骏再用几年。听在他心里,好像钱全都变成了宝骏的样子——便宜实用,但没有面子和档次。
这也很正常,尤其是在工薪阶层,概念上,买车更多是工具。我曾经和另一个修车工闹过别扭,他说:我就喜欢那个啥,比亚迪秦,过个几年还能往上保值。他还跟我打趣,说你知道吗?我在二手市场看过一辆,一年就跌了快一半。这个信息其实挺普遍的。
我自己倒觉得,要真把车当资产看的,细算下来,除了价格,还得考虑保值率。你说几万块钱的二手车,开两三年后还能值多少钱?这个,按我的经验——百公里成本在0.6元左右吧,不算油费,主要是维护保养。很多人一买车,就觉得觉得还能再用,用两三年没问题。但实际上,随着车龄增长,维护得差不多就跟一辆二手房一样,值不值,取决于你能不能用得起。
说起这点,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我朋友的一个同事,买了个二手的奥迪A6,开了两年,亏了差不多4万块。不是说车不好,但光是保养,换个空滤就得上百。这样一比,我估计途昂Pro的保值率大概也就估算一下,3年后或许还剩60%左右。毕竟,SUV这个类别本身折旧快,不像轿车,除了品牌外,车型的变动影响也是一大因素。
但问题来了,你让买途昂Pro的,小伙子,往往会觉得我就是想要个宽敞点的家用车。对比同价位的别克GL8(我朋友说GL8空间更合理),其实差别不少,比如座椅舒适度和底盘调校。别人说GL8用时间长一点,更稳。途昂Pro我试过,悬挂偏硬,长途坐个一两个小时,腰就开始发酸。是不是细节决定体验?你得当面体验才知道。
刚才我问了下,那个小伙子你考虑过二手车的价格变化吗?他笑笑:没想那么深,只要买得安心,用得舒服就行。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再说买车的供应链和研发。我本身懂点研发流程。你别看大众出车那么多,背后其实用生活中的比喻看更直观。研发就像是做饭,菜谱(设计)定好后,食材(零件)必须新鲜,流程(供应链)要顺畅,否则菜就做不好。
很多人喜欢觉得车就像买房,有升值潜力。但实际上,车的价值跟它的供应链稳定和研发水平关系很大。某些品牌为了削成本,用了一些次品,用不了两年就出问题。可以想象,那些零部件其实像厨房里的调料,劣质一点,用久了菜就变难吃,还得花钱修。
我也猜测,很多消费者对车型的可靠性——比如变速箱寿命、发动机持久度——其实没有概念。只知道隔三差五出问题,还不是哪个车有保障。(这点我一直觉得困扰消费者,特别是二手市场,谁都怕买到坑货。)
买车还是个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有人看中外观,有人追求牌面,有人怕麻烦,不想折腾。
本来这事我还想多说点,比如说渠道和用户心理的博弈。你看,像我懂研发流程的人就知道,很多爆火的车型,背后其实宠儿都是渠道在细水长流中慢慢养成的。没有广告轰炸,靠的是口口相传和试驾体验。但消费者嘛,偏偏喜欢看名字,喜欢验厂货。这也是最近车市剧烈变化的原因。
反正我觉得,最终决定买不买,还是得自己多体验,别被价格战带偏了。你看,我后来想会不会其实开车也是心情决定论多一点。某些车,坐在车里,有一种归属感,即使折旧快点,也能心满意足。有人说买车就像谈恋爱,喜欢的就是喜欢。
哎,说到这,我也没细想过:是不是大部分焦虑,其实来自于买车成本?不光是钱,还包括烦恼、时间,还有未来会不会后悔。
(这段时间我不断琢磨,最后还是觉得:在买车这事上,很多人其实就是缺乏一点点信息而已。你看,车开的久了,就会知道谁的车更稳,谁的用料更扎实。)
不管怎么说,车这个东西,没那么实用主义,反而像个情感产物。你说对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