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的会议室空气很浓稠,像刚下过雨的车库,光线掺杂着投影仪的蓝色冷光,一群人沉默地注视着屏幕上那串数字:“库存预警指数连续10个月高居荣枯线之上,利润率4.5%。”我坐在后排,手里的会议资料像证物袋里的纸,一页页翻过,都是行业的伤痕。
有人低声抱怨今年车子比去年更难卖,更多的人只是敲着手机,盯着最新的销量榜,仿佛在等待一桩命案的侦破结果。
如果你是汽车经销商,现在会怎么做?
砸库存?
赌促销?
还是干脆关门?
几万家经销商的命运,被一串数据和一场论坛左右,这场看似寻常的行业会议,其实更像一桩结构性案件。
薄薪潼站上台,他不像警探,更像是在勘查一宗旧案——只不过,尸体是利润,凶手是供应链。
久车GO,听起来像一款跑步软件,不,实际上是长久股份搞的汽车流通平台。
它想干一件老大难:把厂家、经销商、线下小网点、数据算法这些杂乱无章的利益链条,串成一个看上去能自洽的闭环。
“链接需求、优化生态、数智赋能”这三句话,像是法医学里的三步尸检:先找死因,再查现场,然后追踪嫌疑人。
现场的气氛不算热烈,毕竟谁都知道,中国汽车销售体系长期积压了太多问题。
主机厂压库,经销商压抑,消费者压心——三输的局面,谁都不陌生。
薄薪潼没讲漂亮话,他上来就是一组冷冰冰的数据,像法庭上的呈堂证供:库存高悬,利润稀薄,低线市场增幅强劲但依然没被充分满足。
你要问我,这种“证据链”是不是有修饰?
大概率没有——现实比报告更生猛。
从旁观者视角梳理这场“案件”——先是主机厂,把车子压给一级经销商,再一层层分销,到了五线城市和小县城,已是“无力回天”,该卖的卖不动,该囤的囤不下。
渠道效率低下,资金像淤积的河水,流不出去,车子像滞留的尸体,没人认领。
久车GO要干的,是把厂家和县域二网直接打通,省掉中间环节,把这滞留河水引流出去。
平台搭了个庞大的履约网络,5800人监管1.7万家4S店,覆盖400多个城市、2300个县域。
说白了,就是在全国撒了一张大网,哪怕是最偏远的县城,也能被数据和人力“活捉”进供应链。
从技术细节看,“数智赋能”是久车GO的杀手锏。
主机厂以前像盲人摸象,产品规划和库存调配全靠拍脑袋。
现在平台把二网销售数据闭环起来,实时分析动销数据,像法医对伤口做CT,哪里有需求,哪里有动销,哪里库存过剩,一目了然。
经销商也不再是被动等死,数据算法精准分发客源线索,车源稳定,转化率提升——用一汽丰田卡罗拉项目做案例,曝光2700万,月均线索7500条,3%的转化率,听起来不像天方夜谭。
但我得声明,这个故事没有绝对主角。
厂家想赚钱,经销商想活着,平台想做生态。
三方各怀鬼胎,合作的时候像三人斗地主,谁也不想出最后一张底牌。
久车GO的方案看上去漂亮,能不能落地,还得看中国汽车行业的脾气——这个行业向来喜欢“灰色操作空间”,平台化能否消灭灰色地带,老实说,我半信半疑。
讽刺的是,这种生态赋能的说法,打动人的不是“创新”,而是“降低冗余成本”。
说直白点,能帮大家省钱,谁都愿意试试。
但玩平台不是买彩票,数据算法也不是万能钥匙。
比如县域二网经销商,看起来是新增量阵地,实际操作起来,监管难度大,资金链紧,哪有那么轻松?
一个县城的二网经销商,往往就是夫妻老婆店,能不能用起智能赋能中台,怕是还得看老板的手机是不是智能机。
行业大会上没有人喊口号,大家都懂,“生态、链接、赋能”这些词只是包装纸,真正的核心问题还是钱和效率。
库存不下,资金回不来,再好的平台也只是漂亮的PPT。
久车GO能做到“线上交易+线下加盟”双轮驱动,看起来很美,实际是赌行业的数字化觉醒。
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平台可以做标准化,但人性做不到。
讲到这里,难免自嘲。
汽车行业的专业人士,嘴上是“数字化转型”,心里还是“少亏为赢”。
大会上没几个人信誓旦旦,更多是在算账:这个平台要收多少服务费?
数据能不能用?
县域市场会不会又是个新坑?
每个人都像法医,剖析的是别人的伤口,疼的还是自己。
有趣的是,久车GO的数据确实让人心动:百万台车源交易,5万家经销商,覆盖400城市、2300县域。
这在行业里算是“地毯式覆盖”,一场数字化版的扫街行动。
但别忘了,数据能造梦,也能做假。
看过太多行业“虚胖”,指标上去了,利润还是没涨,最后只能靠黑色幽默自嘲:“今年库存又创新高,明年我们改卖电动车,库存就变成电了。”
回到开头,会议室里的人都清楚,汽车供应链的重构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心理战。
平台可以做闭环交易,信息、资金和车源形成“高效流转”,但如果主机厂不放权,经销商不配合,末端市场不买账,平台也只能搭个舞台,演员各自唱戏。
我没打算给久车GO盖棺定论。
它走的是市场下沉路线,技术赋能方式,确实有创新,也有风险。
数字化转型不是万能药,县域市场不是救命稻草。
现实是,谁都想赚快钱,谁都怕做冤大头。
平台能否成为行业标杆,取决于三方的信任和自我进化。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汽车行业的“生态闭环”真的实现了,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都能共赢,那灰色地带是不是也会被新生态吞噬?
还是说,新的灰色地带会以更隐蔽的方式滋生?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只知道,每一个行业的变革,都是一场反复的案件侦查,证据不断迭代,真相永远在下一个数据包里等着我们。
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