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说出来您可能都觉得有点玄乎。
咱们都晓得,买车是个大事,特别是现在的新能源车,各种配置、版本看得人眼花缭乱,跟做数学题似的。
可就在前不久,理想汽车搞了个操作,直接把这道复杂的选择题变成了送分题。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刚推出一款新车,本来跟别的厂家一样,也分成了什么低配、中配、高配好几个版本,让大家根据自己的腰包和需求来挑。
这本来是常规操作,没啥毛病。
可怪就怪在,预订一开,三万多名准车主在网上就炸开了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在用户群里吐槽,说白了就是犯了“选择困难症”。
有的人说:“我挺喜欢高配那个车载冰箱的,夏天带孩子出门放个冷饮、冰个奶多方便啊,可预算又只够买中配,这不上不下的多难受。”还有人说:“顶配的功能确实全,智能驾驶听着也厉害,但我平时就在市区开开,一年也上不了几次高速,多花好几万买个用不太上的功能,总觉得有点亏。”这种声音要是放在以前,估计车企也就听听算了,最多官方客气地回复一句“感谢您的宝贵建议”,然后这事儿就石沉大海了。
但理想这次没按常理出牌。
他们非但没装聋作哑,反倒像是被用户集体“上了一课”,反应速度快得惊人。
从用户集中抱怨到官方拿出解决方案,前后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他们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不搞那么多版本了!
直接把原来中高配才有的那些好东西,比如空气悬架、车载冰箱、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全都变成了全系标配。
更狠的是,在配置全面升级成顶配之后,价格居然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给降了一万块钱。
这一下,整个市场都安静了。
之前还在纠结要不要为了个冰箱多花一两万的用户,现在发现不仅冰箱白送,连带着一堆高级配置都打包送了,最后车价还便宜了。
这笔账谁都会算,简直就像去饭店吃饭,本来还在犹豫是点个普通套餐还是加钱上豪华套餐,结果老板直接走过来说:“别纠结了,今天所有客人都按豪华套餐上,而且还按普通套餐的价格再给您打个折!”这事儿听着是不是就特别舒坦?
理想这么一搞,等于直接把消费者最头疼的“比配置、算差价”这个环节给彻底干掉了。
他们好像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别算了,信我就行,我给你的就是这个价位能买到的最好的东西,你闭着眼买都不会亏。
很多人好奇,这么大的决策,说改就改,理想内部是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在传统的汽车制造行业里,改一个配置的流程能走上大半年。
得先开无数个跨部门协调会,市场部、产品部、采购部、财务部,大家坐在一起反复拉扯,好不容易方案定了,还得跟上游几百个零部件供应商重新谈合同、调整生产计划,最后新车落地,可能市场风向都变了。
而理想这次,从听到用户的声音,到官网改配置、销售改话术、给已经下订的用户退差价,全部流程只用了七天。
我了解了一下,他们内部管这叫“战时速度”。
这背后,其实是咱们中国新一代造车企业和传统车企在根子上的不同。
理想的组织架构更像一个互联网公司,非常扁平。
用户的意见在社交媒体或者用户群里发酵,高管能第一时间看到,并且有权力直接拍板。
据说当时就是用户意见上午反馈上来,下午公司高层就在群里定了调子,认为用户的需求是合理的,必须改。
然后技术部门连夜加班更新网站,销售部门第二天一早就能拿到新的培训材料,全国的门店立刻就能按照新方案卖车。
这种效率,这种把用户的声音当成“圣旨”来执行的态度,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听劝”了,这是一种把用户真正当成自己人的企业文化,也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展现出的全新面貌和强大执行力。
当然,也有人会嘀咕,这么干理想不是亏大了吗?
降价一万,三万个订单就意味着直接少了三个亿的收入,再加上把低配免费升级成高配的成本,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说这是“赔本赚吆喝”的营销手段,听起来似乎也有道理。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这笔账可能就不是这么算的了。
首先,理想赚到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用户的信任和口碑。
当一个品牌用真金白银的行动证明它真的在乎你的时候,你对它的好感度和忠诚度是任何广告都换不来的。
买过车的用户会心甘情愿地向身边的亲戚朋友推荐,这种口口相传的力量,远比花几个亿打广告要有效得多。
其次,这一招直接把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给“将了一军”。
在30万这个级别的家用SUV市场,竞争本来就非常激烈。
特斯拉的智能化做得好,但舒适性和空间一直被诟病;其他品牌各有各的优点,但也总有那么一两个短板。
现在理想把空气悬架、大屏幕、冰箱、高阶智驾这些过去需要加钱选装的“奢侈品”变成了标配,等于重新定义了这个价位的“入门标准”。
以后别的车企再出新车,消费者就会拿着理想的配置单去问:“你看人家理想,这些都是标配,你为什么还要我加钱?”这就逼得整个行业都必须提升产品力,拿出更有诚意的配置和价格来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所以说,理想这波操作,看似是“自砍一刀”,实际上是一步深思熟虑的好棋。
它用短期的利润损失,换来了长期的品牌信誉和市场主导权。
这背后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汽车品牌的自信,它们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而是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市场、定义产品,甚至引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它们深知,在如今这个时代,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它更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欢乐和需求。
谁能把用户的需求,哪怕是“孩子想喝冰牛奶”这样细微的需求照顾得最好,谁就能赢得最终的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