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正琢磨着换一辆新能源车,但又对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有点犯嘀咕,那你肯定绕不开两个名字:插电混动和增程式。
这两个技术路线现在可以说是车市里的当红明星,火到什么程度呢?
一些车型的电池包容量都快赶上一台小型纯电动车了,这背后反映出的,恰恰是咱们老百姓对于既要用电的省钱和安静,又不想被续航里程束缚的真实需求。
可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听起来都像“混血儿”,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网上各种说法满天飞,有的说这个先进,有的说那个是过渡,搞得人一头雾水。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复杂的宣传口号,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这两位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它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帮你把这笔账算个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得从根儿上理解它俩的工作逻辑,这就像看两个人,得先知道他们的性格和脾气。
增程式电动车,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性格特别“专一”的家伙。
它的核心理念非常简单直接:车轮的动力,从始至终都只来源于电动机。
它车上那台发动机,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随车携带的“专职发电工”,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烧油发电,然后把电能储存到电池里或者直接供给电动机使用,它自己从不亲自动手去驱动车轮。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家里用电,电灯是由电网供电的,你并不关心这电是来自远方的三峡大坝还是旁边的火力发电厂,反正最终让灯亮起来的是电。
增程式汽车就是这个道理,驾驶者感受到的永远是电机带来的那种纯粹的、直接的电动驾驶感,发动机只是在幕后默默工作的后勤保障。
而插电混动汽车呢,则是一个能力全面的“多面手”。
它的身体里,发动机和电动机都是主角,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更像是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
这套系统要复杂得多,因为它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来协调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工作。
在市区里电量充足时,它可以完全关闭发动机,像一台纯电动车一样安静、零油耗地行驶;当需要更强动力,或者电量不足时,发动机可以启动,不仅可以像增程车一样发电,更关键的是,它还能通过一套传动机构,直接把动力传递给车轮,这时候它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台传统的燃油车;最厉害的,是它俩可以“并肩作战”,在急加速或者爬坡的时候,发动机和电动机同时发力,提供最强的性能。
所以,插电混动就像一个资源整合大师,它会根据你当前的驾驶状况,智能地选择用电、用油,还是油电一起上,目标就是实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
搞懂了它们的“脾气”,那开起来的感觉差别大吗?
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下。
增程车在电池有电的时候,驾驶体验堪称完美。
那种踩下加速踏板后,动力瞬间响应,没有任何延迟和顿挫的丝滑感受,是很多开过的人都赞不绝口的。
车内非常安静,在城市里走走停停,那种轻快感会让人上瘾。
但是,它的短板也同样突出,那就是在电池电量严重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亏电”状态下。
这时,为了给电池充电并维持车辆行驶,发动机需要启动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转速来发电。
一来,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会比较明显地传到车内,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二来,由于能量需要经过“燃油-机械能-电能-驱动力”这样一个转换过程,中间会有一定的能量损失,所以你会感觉加速时有点“声大雨点小”,动力响应会比电量充足时慢半拍。
插电混动的表现则更为均衡。
在有电状态下,它和增程车一样,能提供高品质的纯电行驶感受。
当电量不足时,它的处理方式就显得更加从容。
因为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动力传递链条更短,效率更高,所以介入时的感觉更像是开一台普通的燃油车,动力衔接通常会更平顺,噪音和振动的控制也普遍做得更好。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长途巡航,这是插电混动真正的优势区间。
此时,发动机会锁定在一个最经济、最高效的转速区间直接驱动车辆,能量损失最小。
根据一些专业机构的测试数据,在时速120公里的高速工况下,优秀的插电混动系统,其亏电油耗可以做到百公里5升以下,而增程式车型由于需要持续高负荷发电,其油耗往往会高出1到2升。
这种动力直接、油耗更低的特性,让插电混动在跑长途时显得更有底气,也更经济。
说到经济性,这笔账就得结合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用车生活来算了。
如果你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上班族,每天的通勤距离不长,比如在50公里以内,并且家里或者公司有固定的充电条件,那么增程式汽车对你来说,简直就是省钱利器。
现在主流的增程车纯电续航里程动辄超过200公里(CLTC工况),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台纯电动车来用,一个星期充一两次电,基本告别加油站。
电费和油费的巨大差价,日积月累下来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开销。
但反过来,如果你经常需要跨城出差,或者一到周末就喜欢自驾游,动辄就是几百公里的长途奔袭,那么插电混动就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它在高速亏电状态下的燃油经济性优势会非常明显,能实实在在地为你省下不少油钱。
最后,我们不妨站得高一点来看待这两种技术。
过去,总有人争论增程式技术是否“落后”。
但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看,技术没有绝对的先进与落后,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增程式用相对简单的结构,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门槛更低、能无缝体验纯电驾驶乐趣,同时又彻底打消了续航焦虑的解决方案。
这在中国这样一个充电设施仍在不断完善、地域辽阔的国家,无疑是一种极具智慧的策略。
而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插电混动技术,则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它不再是简单地把发动机和电机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极其复杂的算法和精密的机械结构,实现了油和电的深度融合,其能效表现甚至超越了许多国际老牌车企。
所以说,无论是选择增程还是插混,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因为这两种成功的技术路线,都是中国工程师们立足于本国国情,为满足我们老百姓多元化需求而交出的优秀答卷。
它们共同推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前发展,也让我们普通消费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