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但凡是想买车的朋友,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脑子里的那份“购车指南”好像一下子就过时了。
过去咱们常说,手头有个二三十万,那买车的选择基本都清清楚楚,合资的、豪华的,哪个价位对应哪个牌子,心里都有杆秤。
可现在你再到市场里去看看,会发现整个规矩都变了,变得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咱们过去几十年的认知。
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豪华车,怎么价格一降再降?
而咱们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又是怎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原来够不着高端市场的边,到现在能跟国际大牌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实现了反超?
这里面的变化,实在是太快、太大了。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聊一聊现在20万到5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汽车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新江湖。
咱们先把时间往回倒个四五年,回到那个新能源车还没全面爆发的年代。
那时候,你要是准备了20多万买车,销售顾问给你推荐的,十有八九是大众的帕萨特、本田的雅阁、丰田的凯美瑞这些合资品牌的中级轿车,或者是丰田RAV4、大众途观L这类紧凑型SUV。
这些车,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产家庭的“标准配置”。
如果你预算再高一点,摸到了30万的门槛,那恭喜你,可以够一够奔驰C级、宝马3系了,开出去面子里子都有。
再往上,40多万的预算,那奥迪Q5L、奔驰GLC这些中型豪华SUV,就是妥妥的身份象征。
那个时候的汽车市场,等级分明,就像一座金字塔,谁在哪个层级,一目了然。
可你再看今天,这座“金字塔”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当年那些主销价格稳稳站在20万以上的合资“神车”,如今很多都已经把身段放低,主力车型卖到20万以内了。
而曾经象征着豪华入门的奔驰C级、宝马3系,现在也普遍进入了20多万的价格区间。
至于更贵的奥迪Q5L、奔驰GLC,它们的主战场也从40万级别,下探到了30万级别。
像凯迪拉克、沃尔沃这些品牌,为了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价格上的让步就更大了。
这背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咱们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今年,传统豪华品牌在整个市场里的份额,整体下滑了三成左右。
这一退,就给中国品牌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五年前,在20万以上的市场里,咱们的国产品牌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少数几个新势力在艰难地开垦,大部分人根本不会考虑。
而现在,中国品牌已经在这个价格区间里百花齐放。
那么,现在这个20万到50万的高端市场,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
根据今年6月份的数据来看,这个价格区间的汽车,一个月就能卖出超过55万辆,占了整个汽车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
这说明,中国有购买力、愿意为更好的产品花钱的消费者,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再细分一下,20到30万这个区间是最大的,卖了大概34万辆,占了整个高端市场的六成还多;30到40万的市场规模小一些,大概17万辆;而40到50万这个区间,规模就更小了,只有3.5万辆左右。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中国品牌和海外品牌的较量,可以说是最精彩的部分。
很多人可能还觉得,在高端市场,肯定还是海外品牌的天下。
但在20到50万这个大范围里,中国品牌的总份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6%,和海外品牌几乎是势均力敌了。
具体到每个价格段,情况就更有意思了。
在20到30万的区间,海外品牌还占着一点优势,份额超过55%,毕竟多年的品牌影响力和降价后的吸引力还在。
但咱们的国产品牌也拿下了将近45%的份额,双方打得难分难解。
到了30到40万这个区间,局面就彻底变成了平手,中国品牌和海外品牌的份额差距不到两个百分点,基本上是谁也不服谁。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30多万这个价位,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为车标买单了,他们会把中国品牌和海外品牌的车放在一起,真正地去比较产品力、比较技术、比较体验。
最让人感到振奋和自豪的,是40到50万这个价格区间。
在这个过去被认为是海外豪华品牌“禁脔”的领域,中国品牌居然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66.33%,也就是三分之二的江山都姓“中”了!
可能有人会说,宝马5系、奔驰E级这些车不是都在40万以上吗?
确实,它们的指导价很高,但现在市场优惠巨大,大部分走量的车型,实际成交价都落在了40万以内。
这么一来,真正在40到50万这个价格带里竞争的,反而是咱们自己的高端车型。
这个事实,响亮地回击了那些“中国车卖不贵”、“中国品牌没有豪华基因”的陈旧论调。
看完了品牌,咱们再来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样的车。
在国内整个乘用车市场,SUV和轿车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
但是在2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这个格局就完全不同了。
在这里,SUV车型的份额超过了54%,而轿车的份额只有不到33%。
这说明,预算越充足的消费者,越倾向于选择SUV。
尤其是在40到50万这个顶级价位,轿车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了,接近九成的销量都是SUV贡献的。
这个价位卖得最好的几款车,比如问界M9、理想L9,都是大型SUV。
这也很容易理解,对于高端用户来说,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它还要提供宽敞的空间、多功能的用途以及一种高高在上的驾驶姿态,而这些恰恰是SUV的强项。
最后,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市场风向变化的动力类型。
现在全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稳定在50%以上了,而在20到50万这个高端市场,新能源车的占比还要更高,达到了56.7%。
但最有意思的是,在不同的价格段,人们对新能源类型的偏好,有着天壤之别。
在20到30万的区间,纯电动车非常受欢迎,份额超过40%,几乎能和燃油车平起平坐。
可是一旦价格超过30万,纯电动车的份额就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只剩下不到7%,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动力形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花三四十万甚至更多钱买车的家庭来说,他们对车辆的可靠性和便利性要求极高,不能接受“里程焦虑”,也不愿意在节假日把时间浪费在排队充电上。
那么,谁来满足这部分高端用户的需求呢?
答案是增程式电动车。
在30到40万的区间,增程式的份额超过了四分之一,是纯电车型的两倍多。
而到了40到50万这个价格段,增程式更是成了绝对的王者,市场份额高达49.2%,几乎占了一半。
增程式汽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开起来和纯电动车一样,安静、平顺、提速快,但车上带了一个小排量发动机,这个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一个“随车充电宝”,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启动发电,从而解决了续航焦虑。
这种“既要电车的体验,又不要电车的麻烦”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精准地击中了中国高端消费者的核心痛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以理想、问界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能够凭借增程技术,在高端SUV市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它们不是在简单地模仿,而是在真正地思考和解决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