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Robotaxi试点开启,Model Y变“印钞机”,YU7买不买先缓缓?
前阵子和朋友吃火锅,桌上聊起小米YU7。有人掏出手机一顿刷,说这车25万起步,看着真香,就是钱包有点瘪。另一个同事眨巴眼睛问我:“你说,要不要等年终奖?还是直接咬牙下单?”空气里全是那种纠结味儿。
但这两天,我脑子里总盘旋着另外一个画面——不是谁在犹豫提新车,而是自家车库的特斯拉Model Y悄悄“复活”。天还没亮,它自己溜达出去,在城市街头穿梭,一会儿载白领去地铁口,一会儿送孩子到学校门口。我还赖床呢,账户余额已经多了几百块。这感觉,就像养了一只勤快的“小金牛”,不用人催,自觉给你打工。
2025年6月,美国奥斯汀那个地方,特斯拉正式让Robotaxi上线试点。朋友圈、新闻、各种科技群都炸开了锅。有的人琢磨,这玩意以后是不是能颠覆打工人的生活节奏?毕竟以前一辆私家车一年也就用个把小时,大部分时间躺在停车场晒太阳。而现在,有可能一天12小时不停歇地帮你挣钱。这逻辑,是不是比炒股靠谱多了?
埃隆·马斯克的算盘一直精。他早几年就在《宏图第二篇章》写过,要靠FSD自动驾驶,把汽车变成赚钱工具,不光服务用户,还能搅动整个行业生态。所以,这次Robotaxi上线,其实就是他想象中的关键一步:让每台特斯拉都变身移动资产,“边跑边赚”。
翻一下数据,其实挺扎心——大多数人买辆私家车,每周最多开十来个小时,其余时候都是落灰。如果装上FSD进Robotaxi队伍,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周五六十个小时高强度工作,比不少上班族还拼命。而且还能自己回去充电,不喊累,也不会偷懒旷工。
电动车市场本来卷得厉害,中国品牌比亚迪、小鹏、蔚来都杀出来了。马老板压力山大,所以他必须找新路子突围。Robotaxi就是他的秘密武器。一方面持续带现金流撑估值;另一方面运营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又能反哺技术和服务,比如以后整合餐饮娱乐什么的,让出行体验更丰富。
其实最让我琢磨的是普通人怎么参与进来。据说,只要你的Model Y或者其他配备FSD系统的特斯拉加入平台,就可以自动接单跑活。据业内算账,每年净收入差不多20万人民币(约3万美元),当然要扣掉25%的平台抽成。不过这样算下来,两三年回本问题也不大。而且不用操心车辆调度、维护这些烦心事,人坐家里看到账户数字涨起来,有点像早些年的Airbnb房东,但这个是“轮子上的Airbnb”。
除了个人参与外,还有专门为无人驾驶设计的新车型,比如Cybercab和Robovan,没有方向盘没有司机座位,全靠AI导航。目前每程定价4.2美元(30元左右),后续价格会根据需求调整。如果未来扩展到百万级别,高盛预测那可是几十亿美元级别的大生意,相当于再造一个小型帝国出来。
关于乘坐体验,我听做的小伙伴描述过。他们用App下单后,可以实时看到车辆位置与预计到达时间,上车之后没有司机,只有一块超大的屏幕,可以看片玩游戏啥都有。有问题还能连线远程客服。现在初期阶段还有安全员陪同,但未来肯定会逐步走向纯无人化,到时候想必更加丝滑顺畅。
隐私安全方面也有不少措施,比如摄像头麦克风默认关闭,只在必要时才启用;生物传感器监测健康状况,如果遇紧急情况自动报警;后台还有远程监控中心随时准备介入处理异常。这些细节倒让我安心不少,不至于担心被偷拍或数据泄露啥的。另外公司自营队伍负责充电维护,据说将来也许会上无线充电,那画面想象一下挺科幻哈!
对于个人用户用自己的闲置车辆兼职赚钱确实诱惑力很大。不需要天天盯着,也不用怕订单少影响收入,而且退出机制灵活,该休息就休息。当初看见网约车司机凌晨四五点钟排队接单,现在想象自己窝在被窝数钱,有种莫名的小满足感。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这种模式对国内普通消费者还得等等政策开放和技术普及吧。但趋势摆在那里,将来的确值得期待。
其实中国这边动作也快,北京深圳武汉等城市陆续开放相关,比美国审批流程宽松一些。本土企业百度萝卜快跑已经累计1100万单,小鹏蔚来也积极跟进。在中国复杂道路环境下,本地算法优势明显,更懂国情比如混行路段、自行车横冲直撞这些日常操作,对应方案更贴近实际需求。此外供应链完善,本土生产成本低,新车型集成智驾功能一点不输国外品牌,将来搞价格战应该底气足够硬核吧!
互联网生态也是加分项,各类支付生活服务可以无缝衔接。例如蔚来的社区运营思路,与智能出行结合,很容易增强用户黏性。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套完整生活解决方案,这一点蛮适合国内消费习惯。但与此同时技术路线选择也是道坎——目前主流还是视觉+激光雷达组合,相对成本较高,而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极简哲学,看似争议不断,可长远来看或许利于规模化推广。算法优化速度与海量数据积累形成正循环,“飞轮效应”谁笑到最后真不好猜啊!
全球市场层面,目前国产品牌影响力主要集中国内及亚洲区域,在欧美扩张难度比较高。如果马老板率先拿下欧美市场份额,那么差距恐怕短期内难以追赶。但本土玩家如果抓住政策窗口期,通过创新玩法切入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地区,再慢慢积累经验,说不定哪天机会来了呢?
资金投入这一关卡不能忽视,无论建设运维还是研发优化,都需要大量烧钱支持。百度已深耕多年尚未盈利,中小企业贸然跟风风险太大。因此大家各凭本事制定策略,例如深挖本地特色,加速合作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为下一波爆发蓄力储备弹药吧!
夜深的时候偶尔幻想,以后上下班通勤完全交给AI搞定,人只需安排好日常事务,多出来的钱攒起来换辆喜欢的新款轿跑,又或者投资一次环游旅行。从此告别堵在路上的焦虑,也许真的指日可待?至于眼前的小米YU7到底该什么时候买……唉,下个月工资到账再考虑呗!人生嘛,总归要留点念想才有意思~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