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长城汽车能挺过明年吗?”
这是2020年,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魏建军抛给长城汽车的反思。
五年后,这个问题被重新抛给了沉浸在虚假繁荣中的中国汽车市场。
5月23日,在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再度挺身而出,公开炮轰行业的乱象与泡沫,以实际行动声援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
1、告别虚假繁荣,汽车产业需要脱下“皇帝新装”
从公开反对企业打价格战恶性竞争,拒绝流量营销,再到如今再次谈论汽车产业的发展症结,镜头下的魏建军,曾多次给烈火烹油的汽车产业“泼冷水”。
镜头背后,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有人认为他对中国汽车过于苛刻,对产业发展也太悲观主义,但也有人将这位行业老将评价为“人间清醒”。
但走向台前,和新浪的第三场专访,魏建军的态度却并未如外界预料的那样变得和缓,反而更加不留情面——“只要行业能健康发展,我不怕挨骂”,他抱着这样的信念,为外表光鲜的中国汽车产业“开药方”。
说各方满意的好听话容易,但讲真话,戳破行业泡沫却很难。
所以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反复强调:
“最严重的错误不是答错了答案,而是从一开始就看错了问题。”
魏建军究竟看到了什么?
其实是当下的中国汽车产业“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现状。
一边是迎面而来的上行趋势和中国车企的出海热潮,过去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3000万辆以上规模,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另一边却是极致内卷竞争环境下,“以价换量”的低价竞争正在不断侵蚀中国汽车产业的宏观生态。
一组不容乐观的数据显示:车企延续近900天的价格战,已让全产业链利润率跌破3%。
作为参考,芯片制造产业各环节的利润率在15%—40%之间,普遍意义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7%—9%,即便是卷到极致的智能手机产业,上下游整体的利润空间也维持在5%左右。
换句话说,国产汽车3%的利润表现,几乎低于所有新质制造业,甚至低于被视作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手机组装环节。褪去智能化、科技化的华丽修饰,中国汽车产业几乎就是一个披着先进制造外衣的“血汗工厂”。
面对这一现状,魏建军深刻意识到,低利润所带来的隐患正在不断侵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于整车品牌来看,过低的利润表现,意味着良性的“研发—销售—投入”循环几乎不可能构建,品牌完全是在赔本赚吆喝,商业模式不够健康,经营不确定性也被放大。
开年以来,车圈的种种变化也印证了魏建军的判断。面对过去一年里4000多家4S店倒闭、一众新势力退场、裁员的冷酷现实,“稳增长、稳盈利”已成为行业2025年的战略关键词。
另一方面,于用户侧来看,3%的利润率甚至无法覆盖企业的研发成本,没有稳定的造血能力做支撑,一切技术升级、售后保障、品质安全都无从谈起,这在无形中也透支了用户未来的安全和体验。
近几年,从“老车主背刺”到“新车主背刺”,从过度宣传引发的安全隐患,再到无限低价下出现的 “0公里二手车”怪象,畸形的车企生态正在消耗中国品牌过去多年来积累下的品牌和信任资本。
这也是为什么,不当“好好先生”的魏建军,选择主动向行业乱象开炮,正如他在采访中所直言的那样:“吹灭别人的灯,关键是什么灯,它要是鬼灯我一定要把它吹灭了,让这个行业得到健康发展。”
回首过往的产业竞争史,从家电、面板到光伏、手机,从来没有一个行业是靠价格战走向繁荣,也从来没有一个品牌是靠一味降价坐上行业宝座。
实现优胜劣汰,需要市场竞争,合理竞争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既让消费者得实惠,也保证企业获得足够利润继续创新,但低水平的“内卷式”竞争,只会导致多输结局。
汽车行业的故事也不会例外,正如央媒所评价的那样:
“无底线‘卷价格’、跟风式‘卷赛道’、围剿式‘卷人才’,不仅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破坏产业链和市场环境稳定,更会阻碍产业高质量发展。”
2、重塑产业生态,国产汽车如何“过三关”?
从曾经的狂飙式增长到如今寻求盈利为王,在需求不足、竞争加剧和消费者持续观望的复杂形势下,中国车企无疑需要换一种活法。
出于对千千万汽车人深陷价格战泥潭的惋惜和心痛,包括魏建军在内的汽车老将们一次次为中国汽车人的命运和长期发展发声的同时,也在积极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走出无尽的内卷。
一个共识是,对汽车行业来说,泡沫的确存在,但也绝非病入膏肓、无可挽回。
思考清楚摆在眼前的“三个问题”,汽车行业仍然可以在主动刺破泡沫后,重焕新生、行稳致远。
首先,行业当下是要虚假繁荣,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
回归商业本质,意味着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在产品层面专注于倾听用户需求,积极创新研发,在管理层面化整为零,敏捷应对市场变化。
以长城汽车为例,魏建军曾多次表态,长城不会跟进价格战,与同行相比,长城的转型发展不以快为优先级,而是更为稳健。比如在新能源转型之处,魏建军就将长城从集团军作战变成特种作战群。由此增加了团队的自主性,2022 年又开始进行战略整合,内部始终保持灵活的动态调整。
作为一号位的魏建军也离用户和业务一线越来越近。据晚点报道,长城汽车的重点车型会由魏建军亲自带队,他会充当重要车型的项目经理,拍板资源协调、车型试制、上市等关键事宜。
除此以外,在对外的用户沟通上,包括魏建军本人也主动触网,打造个人IP,长城一众高管也在他的带领下开通了微博、抖音号和视频号。
长城汽车的探索,正是一众坚守长期主义品牌的缩影,宏观来看,已有越来越多车企正在追随这一趋势,将发展重心由“价格”转向“内部”和“用户”。
第二个问题则是在经营侧,行业更青睐短期狂欢,还是要构建产业链生态,追求可持续发展?
追求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以标准约束、保障产品质量,并进一步外延至二手车市场和产业经营侧,向资本裹挟下的造假乱象说不,拥抱新质制造的发展韧性。
近年来,价格战阴影下,部分主机厂通过大幅压缩零部件采购价格应对竞争压力,也造成小体量供应商逐步退出,汽车产业链中断风险日益增加。
当车圈进入低价的恶性循环,在技术持续投入不足、交付冗余减少的情况下,产业链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隐患。
正如魏建军在采访中所提到的那样,电动车健康发展,首先不能过度被资本裹胁,任何的商业都需要有利润赚钱造血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发展。
第三个问题则是关于长远目标,行业长期是追求“销量数字”还是“赢得世界尊重”?
汽车产业,归根结底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脸面。销量的短期繁荣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真正立足全球,让世界信任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的硬实力。实现这一切,需要长期技术深耕的经营投入。
对技术的坚定投入,长城或许也是中国车企中最具发言权的代表。长城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拥有 1万余人的研发团队,包含了来自全球近百人外籍专家,长城汽车的 “森林生态” 研发体系,也涵盖新能源和智能化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
对此,魏建军还专门提到过:“(长城)研发预算不设上限,只要能够转化为技术成果,就是值得的。”
这背后,这位行业老将深刻意识到,只有在技术研发上“长期投入”,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有效创新,才能最终赢得世界尊重和用户的投票。
3、拥抱长期主义,国产汽车如何赢在未来?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魏建军多次公开炮轰行业后,仍能收获众多网友力挺。
相比传统儒家思想所提倡“谨言慎行”、“言多必失”,中国汽车产业需要魏建军,和他的“真心话”。
作为深耕造车30多年的行业老将,可以说,放眼整个国产汽车行业,魏建军都是最有资格、也最有责任站出来抨击乱象的那一批人。
更何况,魏建军此前的诸多观点和呼吁,多得到了政策、行业的积极印证。
他批评“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安全隐患”,得到了高层立项制定《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回应;他反对过度包装自动驾驶,强调“辅助驾驶不能喧宾夺主”,2025年4月,工信部出台文件整顿智驾夸大宣传。
至于他抨击最多的内卷竞争,更是同高层在政策风向上明确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建军之所以顶着争议,频频在公共舆论场表态,其主观意愿不在于为自己谋求商业利益,而是承担头部汽车企业的应有责任,促进行业健康长期发展。
在汽车产业复杂、缺乏透明度的舆论场中,相较于“谨言慎行”,更重要的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而实践表明,魏建军做到了“言行合一”,其观点看法,同样也是长城汽车多年深耕践行的承诺。
35年积累超120亿公里行驶数据;
投资5亿元建设全亚洲最大的安全试验室;
试车团队跋涉于零下40℃的漠河到海拔5000米的高原……
正如他自己在公开场合表态的那样:
“造车没有捷径,唯有死磕品质,才对得起用户的每一分信任。”
回顾过去,不论是坚决不打价格战,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决策,还是依托高标准质量体系,严格把关从供应链管理的态度;亦或是重仓技术创新,构建品牌护城河的战略。
可以说,长城汽车一直在以实际行动坚守中国汽车产业质量底线,为消费者构建生命安全的责任闭环。
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历史的转折点的国产汽车,需要更多魏建军们,一道携手构筑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