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度增程方案?为何不选纯电车?

70多度电池的增程车来了,那你还买纯电吗?

最近一条小道消息炸了锅:某头部增程车企正在研发搭载70度以上电池组的800V高压平台增程SUV。什么概念?这已经逼近主流纯电车型的电池容量了——比如理想L7 Air标的是39.8度,而蔚来二代ES8用的是75度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295km。如果真搞出70+度的增程车,哪怕是一台中大型SUV,纯电续航突破400km也不是梦。

可我忍不住想问一句:当增程车背着这么大一块电池跑,它和纯电的区别到底在哪?我们到底是图个啥?

增程的“卷”已经变了味

过去几年,增程车的逻辑很清晰:用小电池解决里程焦虑,靠加油延长总续航。比如理想ONE当年就靠40多度电池+增程器,实现1000km+的综合续航,既享受绿牌政策,又不怕高速跑长途。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发现,用户真正在意的不是“能跑多远”,而是“能不能少加油”。于是车企开始疯狂堆电池——从40度到52度,再到60度,现在直接奔着70度去了。电池越大,纯电里程越长,日常通勤几乎不用启动增程器。换句话说,你花一辆油车的钱,买了一台“伪纯电”,还得多背一个增程器、一个油箱、一套复杂的热管理系统。

我在试驾某款60度级800V增程SUV时就有这种感觉:市区开一周,根本没听到发动机响过。动力响应快、静谧性好,充电也方便——但每次加油时我都觉得有点荒诞:我这哪是开增程?分明是给一台纯电车“定期打疫苗”。

多出来的那一套系统,代价不小

咱们来算笔账。一台70度电池的增程车,比同级别纯电车多了什么?

增程器(发动机+发电机):重量增加约150-200公斤,占用车头空间;

油箱:至少45L以上,再加几十公斤;

额外的冷却系统、排气系统、油路系统:复杂度飙升,故障点增多;

更高的风阻系数:为了给增程器散热,前脸不能完全封闭,风阻通常比纯电高0.02-0.04Cd。别小看这0.03,高速上每百公里多耗电约1-2度。

这些加起来,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更高的保养费用、更低的能量效率。我有个朋友买了某热门增程SUV,两年跑了3万公里,只加了4次油——但他每年还是要花上千块做发动机机油保养,哪怕那台发动机总共才运转了不到50小时。

这就尴尬了:你为一个几乎不用的功能,每年多花一笔固定成本。这不像买车,倒像办了一张“以防万一”的健身卡。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需要“以防万一”吗?

我理解大家对续航的焦虑。但咱们得面对现实:绝大多数家庭一年真正需要跨城自驾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拿我自己来说,过去三年,全家一起出远门就两次:一次春节回老家,一次暑假去川西。其他时间,99%的出行都在城市周边300公里内。这种使用场景下,一台500km续航的纯电车完全够用,节假日提前规划充电,根本不会耽误事。

更别说现在800V高压平台+4C快充已经普及。像小鹏G6、智己LS6这些车,充电15分钟能补500里电——比加油还省时间。我在京沪高速上实测过,服务区充电10分钟,电量从20%冲到60%,喝杯咖啡的功夫,继续上路。

反观增程车,高速馈电时不仅油耗高(普遍10L/100km以上),动力还会受限,空调也可能降频。有车主跟我吐槽:“开着L2辅助跑高速,突然增程器启动,车内噪音直接拉满,孩子都被吵醒了。”

70度增程方案?为何不选纯电车?-有驾

用户真实体验:增程的“甜点区间”正在缩小

我采访了三位车主,他们的用车场景很有代表性:

李先生,理想L8车主:公司到家60km,每周充两次电,一年加5次油。他说:“买它就是为了没电车焦虑,但现在发现,只要家里有桩,根本用不到油。”

王女士,比亚迪DM-i轿车用户:市区通勤为主,纯电够用。但她抱怨:“冬天开暖风,电池掉得飞快,一上高速就得烧油,油耗比宣传高一大截。”

张先生,蔚来ET5纯电用户:家里没充电桩,靠换电。他说:“一开始担心,后来发现城区换电站够多,长途提前约好换电,反而比加油方便。”

从这些反馈能看出:只要有家充或补能便利,纯电的使用体验是闭环的;而增程的“备用方案”,正在变成“冗余负担”。

横向对比:70度增程 vs 同级纯电 vs 插混

我们拿三台中大型SUV来对比(基于公开数据):

车型 电池容量 纯电续航(CLTC) 补能方式 百公里电耗 保养成本(年均)

某70度增程SUV(预估) 70+度 ~400km 充电+加油 ~18kWh 高(含发动机保养)

主流纯电SUV(如蔚来ES6) 75度 450-500km 充电/换电 ~16kWh 低

插电混动SUV(如唐DM-i) 30度 ~150km 充电+加油 ~19kWh 中等

关键差异:

纯电车能量效率更高,风阻更低,空间利用率更好(没有油箱和发动机占位);

插混适合无家充、又想用电的用户,但纯电里程短;

而70度增程,既没纯电高效,又没插混便宜,还比两者都贵。

设计理念的“内卷”:车企在赌什么?

为什么车企还要推70度增程?我认为是在赌用户的“安全感”。

他们算准了:很多人嘴上说相信纯电,但一想到“万一没电”就心慌。于是车企说:“给你70度电+油箱,双保险,安心了吧?”

70度增程方案?为何不选纯电车?-有驾

但这种“过度设计”可能走偏了。就像手机厂商给5000mAh电池配220W快充,结果用户天天充到100%,反而伤电池。技术越强,越要克制。

真正该卷的,不是电池大小,而是:

充电速度(800V普及);

补能网络(换电、超充站密度);

电池安全与寿命管理;

智能调度系统(比如根据导航自动规划充电)。

我的观点:增程不会消失,但会回归本位

我不否定增程技术的价值。在充电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在没有家充条件的用户、在长途频繁的商务场景中,增程依然是最优解。

但当它开始堆到70度电池,我就觉得有点“用力过猛”了。这就像一个人带了帐篷、睡袋、干粮、净水器去郊区露营——结果发现,目的地有五星级酒店。

未来的趋势应该是:

城市用户 → 纯电为主,800V快充+换电为辅;

郊区/无家充用户 → 插混或中等电池增程(40-50度);

极致长途需求 → 大电池增程或混动越野车。

结语:我们到底在为谁买单?

当一台增程车背着70度电池跑,我看到的不是技术进步,而是一种集体焦虑的投射。

我们怕没电,所以多花钱买电;怕加油麻烦,所以多背一套系统;怕冬天续航打折,所以堆更多电池……可最终,我们可能只是在为“心理安慰”支付高昂溢价。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70多度的增程方案?为啥不买纯电车?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有家充、常在城市活动、每年长途不超过3次——真没必要为那“万一”的焦虑,牺牲日常的经济性、静谧性和空间体验。

当然,每个人需求不同。各位车友,你们觉得呢?你愿意为“双保险”多花5万块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和理由。

70度增程方案?为何不选纯电车?-有驾

(PS:下次我打算实测一台70度增程车的日常能耗,想知道它到底多久才烧一次油?想看的扣个1,点赞过千我就安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