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业生产与物流运输中,叉车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工厂车间到物流仓库,再到港口码头,都能看见它忙碌的身影。近年来,我国叉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自2009年起,我国叉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连续16年稳坐全球产销第一的宝座。到了2024年,叉车销量更是达到128.55万台,较上一年增长9.52%。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叉车产业的强大实力,更反映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
与此叉车产业的技术转型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电动叉车的占比持续攀升,在2024年已达到73.61%,销量高达94.63万台;而内燃叉车的销量则出现下滑,为33.93万台,降幅达10.06%。
这一升一降,清晰地勾勒出叉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出口方面,我国叉车同样表现亮眼,出口量达到48.05万台,增长18.53%。其中,电动叉车占比78.81%,增速更是高达25.54%,产品远销193个国家,已然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从国内市场来看,区域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分布。华东地区以47.63%的占比稳居主导地位,销量达38.34万台。在省份排名中,广东一马当先,占比19.54%,销量为15.73万台,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也紧紧跟随。放眼全球,在全球叉车企业20强中,我国企业占据9席,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更是跻身前十强,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八,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新能源与智能化成为叉车产业发展的双轨驱动力。电动化转型主要沿着三条路径展开。锂电池方面,安徽合力推出的55吨全球最大锂电叉车以及杭叉的48吨高压锂电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氢能领域,杭叉的48吨氢燃料电池叉车和安徽合力的210吨氢能车型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不少企业还积极布局多技术路线,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也在并行研发,像安徽合力的“三转一培”战略,就是很好的例证。
智能化同样发展迅速,2024年我国无人叉车销量达到2.45万台,增长26%,渗透率为1.9%。众多企业积极向系统集成转型,安徽合力的智能物流订单增长70%,杭叉的智能物流合同金额突破10亿。为攻克技术难题,华为与合力还共建了“天工实验室”,专注于SLAM算法、中央调度系统等研发。
标杆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安徽合力构建了完善的生态体系,以合肥总部为核心,在宝鸡、衡阳、盘锦等地设有5大基地,产品覆盖0.255吨全品类,多达6000种型号。公司拥有1200名科研人员,占比12.06%,近3年研发投入增速达21%。
其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泰国工厂规划产能1万台/年,海外营收占比40%,在30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杭叉集团是技术出海的标杆,构建了纯电、氢能、混动三大新能源矩阵,“金牛”“天马”系列树立了高端品牌形象。其全球网络布局广泛,拥有10余家海外公司、70家直属公司和600家经销商,并在泰国建立了行业首座海外制造基地。
公司利润实现高增长,净利润达20.22亿,增长17.86%,海外销量突破10万台,创下历史纪录。中力股份作为隐形冠军,在电动仓储叉车领域连续11年位居榜首,市占率35%,锂电池叉车领域也连续5年排名第一,市占率30%。其海外收入占比高达55.39%,远超行业均值,与林德叉车的ODM合作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尽管成绩斐然,但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在技术方面,高端传动、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不过安徽合力正在攻关高效分布式电驱技术,努力实现突破。后市场服务也是一大短板,国际巨头的服务占比超过50%,而我国企业不足20%,安徽合力已将其列为重点战略方向。面对全球竞争,我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
安徽合力主导制定了8项国际标准、118项国标,提升了在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在本土化制造方面,杭叉的泰国基地、安徽合力的欧洲中心等,都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我国叉车产业前景广阔。预计到2029年,我国叉车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智能物流方案市场规模更是可达2010亿。我国叉车产业将以“叉车为终端”,构建工业物联网生态,重新定义物流效率边界,实现从“规模冠军”到“价值冠军”的华丽跃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