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

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传得是沸沸扬扬,不少车主和准备买车的朋友们都在讨论,那就是咱们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上常见的那个“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

听说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就这个问题召集了各大车企开会,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对这种设计进行规范和限制。

这事儿听起来挺突然,但其实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消费者很多年。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一个看着挺有科技感的小小门把手,怎么就走到了可能被“一刀切”的地步?

这背后,到底是谁在为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反人类”设计买单呢?

咱们先得说说,这个隐藏式门把手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大概十来年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一些新势力车企,为了让自己的车看起来更具未来感和科技范儿,就把传统的外露式门把手给取消了,换成了这种和车身齐平的设计。

当车主靠近或者触摸时,门把手会自动弹出。

一时间,这成了“高级”和“创新”的代名词,各大车企一看,这可是个好东西啊,既能提升车辆的颜值,又能作为一个宣传亮点,于是纷纷效仿,从几十万的豪车到十几万的家用车,隐藏式门把手几乎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车企在宣传的时候,给出的理由听起来都特别有道理,除了好看,最重要的一个卖点就是,这种设计能降低汽车行驶时的风阻,从而节省能耗,增加续航里程。

对于把续航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新能源车来说,这听起来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可问题是,这个最核心的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

其实,很多严谨的测试早就给出了答案。

根据一些专业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报告,一个隐藏式门把手相比传统的门把手,对整车风阻系数的优化微乎其微,大概也就是0.001的量级。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换个好懂的说法,它的作用,可能还不如你在车轮上加一个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轮毂盖,或者把后视镜的造型做得更圆滑一点来得明显。

那些改动带来的风阻降低效果,可能是隐藏式门把手的几十倍。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所以说,“降低风阻”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个为了营销而包装出来的“科技美学”噱头,一个让消费者觉得这车技术含量高,从而心甘情愿掏钱的“美丽谎言”。

咱们老百姓,很多时候就是被这种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给说服了,却没想过它在实际生活中会带来多少麻烦。

如果说降低风阻只是个夸大的宣传,那它在日常使用中带来的各种不便,可就是实实在在的了。

尤其是在咱们国家北方地区的朋友们,对此肯定是深有体会。

想象一下,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如果夜里下了一场冻雨,第二天早上你的车门把手和车身就会被一层薄冰冻得严严实实,成了一个整体。

这时候,无论你怎么按,那个精密的电动小把手都弹不出来。

想急着上班,门都开不了,那种心情可想而知。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有人试过用热水浇,但瞬间的温差很可能损伤车漆,而且浇上去的热水可能马上又结成新的冰。

还有人拿硬物去敲,又怕把里面复杂的电机和传感器给敲坏了。

一个最基本的开门动作,在这种设计面前,变成了一件极其狼狈和充满风险的事情。

除了极端天气,这种门把手五花八门的开启方式也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传统门把手,全世界都一样,一拉就开,是刻在人们肌肉记忆里的动作。

可现在呢,有的车是需要先按一下把手的一端,让另一端翘起来再拉;有的车是整个把手向外平移弹出;还有的车是需要往下翻或者往上抠。

别说是普通人了,就是天天接触各种车辆的专业人士,面对一辆陌生的车,也得在门口先研究半天。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这种为了差异化而创造出来的复杂性,完全违背了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方便易用的基本原则,纯粹是给用户增添了不必要的学习成本和麻烦。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还只是“不方便”的层面,真正让这个设计备受诟病,甚至引来监管重拳的,是它背后巨大的安全隐患。

传统的机械门把手,结构简单,就是一根拉杆连接着车门的锁块,非常可靠。

而电动的隐藏式门把手,内部结构就复杂多了,集成了微型电机、控制芯片、传感器和一堆复杂的线路。

越是复杂的东西,出故障的概率就越高。

一个普通门把手坏了,可能一两百块钱就能修好,而这种隐藏式的,动不动维修费就上千,还不算工时费,这无疑是把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最可怕的情况是,当车辆发生严重碰撞事故时,如果造成了全车断电,或者门把手控制线路被撞断,它就无法自动弹出。

这时候,车内的人员想要逃生,打不开门;车外的救援人员想要施救,也找不到着力点去打开车门。

一辆车,在最需要它成为生命通道的时候,却可能变成一个无法从内外开启的“铁盒子”。

去年发生的一些交通事故中,碰撞后车门无法顺利打开的情况,已经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权威的碰撞测试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中保研的测试报告,一些采用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经历侧面碰撞后,门把手能够成功弹出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多,而传统机械门把手的成功率则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这中间相差的三十多个百分点,在危急关头,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正是因为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和实实在在的数据,监管部门终于下定决心要整治这个问题了。

隐藏门把手被禁,十年骗局终结,谁为反人类设计买单?-有驾

根据目前的消息,新的国家标准正在制定中,核心要求有两个。

第一,就是对纯粹依靠电控的隐藏式门把手进行限制,未来新上市的车型可能将不再允许使用这种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强制要求所有车门必须具备“机械冗余”设计。

通俗点说,就是不管你的门把手设计得多么花哨,都必须保留一个纯粹的、不依赖电力的应急开启方案。

哪怕车辆完全断电、电子系统全部失灵,也要确保救援人员能通过物理方式,用外力强行把车门打开。

这才是真正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了设计的首位,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回过头来看,隐藏式门把手这阵风刮了将近十年,它本质上是一项为了“看上去创新”而进行的创新,车企为了追求差异化和所谓的“高级感”,却把安全、可靠、便捷这些汽车最根本的属性抛在了脑后。

希望这次的事件能给所有汽车厂商提个醒,汽车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命安全的工业产品,而不是用来炫耀技术的电子玩具。

任何脱离了安全和实用谈创新,最终都只会被市场和规则所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