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驾驶员来说,尤其是在我们人口密集、车位紧张的城市里,停车无疑是一项技术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日常挑战。
当我们开着一辆尺寸越来越大的车,比如像理想L7这样车身宽度接近两米(具体为1995毫米)的宽体SUV,在狭窄的地下车库或者老旧小区的停车位里辗转腾挪时,那种紧张和焦虑感是真实存在的。
这时候,车辆自带的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就成了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救星”。
那么,理想L7的这套系统,在现实世界中那些令人头疼的狭小空间里,究竟是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那样游刃有余,还是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表现得像个手忙脚乱的新手呢?
结合大量的用户实际测试和场景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表现呈现出一种清晰的两面性。
在大多数常规的“窄车位”场景下,理想L7的泊车辅助功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精准与从容,大幅度降低了驾驶员的停车难度。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主驾侧贴墙”的车位。
这种车位停进去不难,难的是停好之后驾驶员如何体面地出来。
理想L7的“离车泊入”功能在这里就显得格外实用。
驾驶员可以先将车辆大致停在车位前方,然后直接下车,通过手机上的专属应用程序一键启动泊车程序。
接下来,车辆就会像被一位无形的专业代驾接管了一样,首先它会自动将两侧的后视镜折叠起来,以减少横向宽度,然后系统会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精准地控制转向角度和车速,平稳且一次性地倒入车位。
有用户在实际测试中发现,即便车位两侧的空余量加起来只有一米左右,也就是单侧50厘米,车辆也能做到一把入位,无需来回反复调整,彻底解决了“开门杀”的尴尬。
除了这种垂直车位,在一些环境更复杂的停车位,比如被两根粗大的水泥立柱夹在中间的“断头”车位,或者周围散布着消防栓、石墩等障碍物的车位,理想L7的高配版本(Max版和Ultra版)同样表现出色。
这主要得益于其搭载的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不像摄像头那样容易受光线影响,它能主动发射激光束来精确绘制周围环境的三维地图。
因此,它能清晰地识别出这些突兀的障碍物,并在规划泊车路径时,主动保持一个大约30厘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像一个谨慎的司机一样“绕着走”。
有时,它甚至能规划出一条人类驾驶员凭直觉很难想到的斜切入库轨迹,用更巧妙、更节省空间的方式完成泊车,其路径规划的合理性甚至优于很多人工操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代客泊车”功能。
对于那些需要频繁进出老旧、复杂地库的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堪称福音。
它可以记忆并学习多达数公里的行驶路线,比如从地库入口到固定车位的整段路程。
在一些层高仅有2.2米、通道宽度不足3.5米的狭窄地库中,它不仅能自主导航,还能在行进途中主动避让临时停放的电动车或其他突发障碍,其整体成功率和可靠性,在同价位的竞品中,尤其是那些依赖纯视觉方案的车型里,确实具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当理想L7的泊车辅助系统被置于某些极端苛刻的场景下时,它也会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卡壳”的瞬间。
最常见的问题发生在“极限窄”的车位。
当车位两侧的剩余空间被压缩到30厘米以内,也就是整个车位的总宽度小于2.6米时,系统的算法似乎就进入了一个“决策困境”。
它会开始反复进行微小的“前进-后退-调整方向”的动作,就像一个新手司机在狭小空间里因为害怕剐蹭而犹豫不决,来回挪动。
一位用户就记录了这样一次失败的经历:在一个两侧余量仅有20厘米的“魔鬼”车位里,他的理想L7来回尝试了6次,车身在狭小的空间里反复“横跳”,但始终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入位角度,最终系统只能放弃尝试,并在屏幕上提示“泊车失败,请人工接管”。
这种情况下,最终还是需要驾驶员凭借经验和胆识来完成这最后一步。
除了物理空间的极限挤压,环境的干扰也是导致系统误判或失灵的重要因素。
例如,对于采用纯视觉方案的理想L7 Pro版来说,当车位线因为长期使用而磨损得模糊不清,或者在雨天被积水覆盖时,它的摄像头就可能“认错”车位的边界,导致最终停好的车身明显偏向一侧,不够居中。
即便是配备了激光雷达的Max版,也并非无懈可击。
在夜间光线昏暗的地下车库,如果旁边的车辆突然打开远光灯,强光直射到L7的传感器上,可能会造成瞬间的“致盲”,导致系统对障碍物的识别出现短暂延迟。
这时就可能出现那种令人心跳加速的情况:眼看着车尾就要碰到后方障碍物了,车辆才突然一个急刹停住。
虽然最终避免了碰撞,但这种体验无疑会削弱用户对系统的信任感。
此外,系统在某些规则的设定上也显得有些“刻板”。
比如在进行侧方位泊车时,其算法要求泊车通道的宽度必须大于或等于4米。
如果实际路宽是3.8米,仅仅差了20厘米,系统就会直接判定“无法泊入”,拒绝执行操作。
相比之下,一些竞品车型可以通过更灵活的算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压缩转弯半径,完成这类“差一点”的挑战。
这些表现上的优劣差异,追根溯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版本车型所搭载的硬件配置决定的。
理想L7的Max版和Ultra版之所以在复杂场景下“底气”更足,是因为它们装备了激光雷达和两颗强大的英伟达Orin-X智能驾驶芯片。
激光雷达的全天候、高精度测距能力,让它在暴雨、大雾、黑夜等恶劣环境下,依然能稳定输出高质量的环境感知信息,避免了纯视觉方案可能因雨幕或光线不足导致的“虚标”误差。
据统计,在极端场景下,高配版本的泊车成功率比Pro版要高出大约30%。
而Pro版采用的纯视觉方案,在光线充足、车位线清晰的理想条件下,表现与高配版相差无几,但在暗光环境下,它对一些低矮、不反光的“隐性障碍物”,比如黑色的地锁、与地面颜色相近的路沿等,识别能力确实存在滞后。
因此,对于Pro版车主而言,更稳妥的做法是在启动自动泊车功能前,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最好能亲自下车观察确认一下周围情况,将这项功能视为一个能极大减轻操作负担的“高级辅助”,而非一个可以完全放手的“全自动管家”。
总的来说,理想L7的泊车辅助系统,已经能够出色地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大约80%的狭窄车位停车难题,对于家庭用户而言,其实用性毋庸置疑。
而剩下的那20%的极端场景,则是它未来通过软件在线升级(OTA)持续优化和突破的关键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