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CEO急眼,中国市场太内卷,潮成风

最近,咱们老百姓买车的时候,可能都感觉到了,市面上的车子是越来越便宜,选择也越来越多。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没想到,这事儿把汽车界的“老大哥”——奔驰给整不会了。

前段时间,奔驰的全球首席执行官,一个叫康林松的德国先生,在接受他们国家媒体采访的时候,就公开抱怨,说中国的汽车市场降价太狠了,搞得大家都没法好好玩了,他管这叫“内卷”。

奔驰CEO急眼,中国市场太内卷,潮成风-有驾

这话一说出来,可就热闹了,很多人都在琢磨,到底是咱们中国的市场不讲规矩,还是像奔驰这样的老牌豪华车企,有点跟不上趟了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前因后果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说说,为啥这位大老板会这么着急上火。

说白了,还是因为钱不好挣了。

咱们看看奔驰今年的成绩单,就一目了然了。

今年上半年,奔驰辛辛苦苦忙活了半年,最后算下来净利润只有27亿美元,可去年这个时候,人家赚了61亿欧元。

这数字变化有多大?

简单换算一下,就好像去年你挣了六万块,今年就只剩下不到两万了,这搁谁身上谁不心慌啊。

不光是利润,连总的营业额也掉了快一成。

对于奔驰这种一直以高端、赚钱能力强形象示人的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亮起了红灯。

面对这样的情况,康林松先生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

他在采访里就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市场。

他说,现在中国的汽车行业竞争太激烈了,简直就是“达尔文式”的,什么意思呢?

就是跟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一样,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谁跑得慢一点就可能没饭吃。

他提到中国有一百多家汽车厂商在同一个池子里抢食吃,大家为了多卖车,都在拼命降价。

他认为,这种不顾一切地打价格战来换取市场份额的做法是错误的。

他的潜台词很明显:我们奔驰是搞品质、搞创新的,我们不想跟你们一起玩这种降价的“低级游戏”,因为这会损害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和形象,对厂家、经销商甚至最终对消费者都不是好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拿自家的EQ系列电动车举例子,说你看,我们在中国也试着降价了,结果销量也没见涨多少,反而让那些原价买车的老车主心里不平衡,觉得品牌掉价了。

奔驰CEO急眼,中国市场太内卷,潮成风-有驾

而在欧洲和美国,我们坚持不降价,电动车反而卖得挺好。

听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康林松先生说的有几分道理,毕竟奔驰的牌子在那儿摆着,是百年老店,讲究的是一个“格调”和“传承”。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中国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再结合现在国内汽车市场的真实情况来看,就会发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康林松先生或许真的没完全理解,中国市场的“内卷”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前,我们买车,特别是买豪华车,图的是什么?

很大程度上是个面子,是个身份的象征。

开一辆奔驰,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人有实力。

那个时候,奔驰、宝马、奥迪就是豪华的代名词,它们的产品力确实也领先。

但现在时代变了,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赛道上,评价一辆好车的标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买车,除了看品牌,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你的车机系统流不流畅,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好用?

你的智能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听懂我的话,陪我聊天解闷?

你的自动驾驶功能好不好用,能不能在堵车的时候解放我的双脚?

你的车里有没有大冰箱、大彩电、舒服的沙发床?

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很多国产新势力品牌都给你配齐了,而且价格可能还不到奔驰的一半。

比如比亚迪,直接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把插电混动车的价格打到了十万以内,这让很多以前只想买合资燃油车的家庭,都开始考虑新能源了。

再看看理想、问界、蔚来这些品牌,它们把汽车打造成了一个“移动的家”,车里的智能化和舒适性配置,让很多传统豪华车都相形见拙。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来吸引第一批用户,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策略了。

奔驰CEO急眼,中国市场太内卷,潮成风-有驾

这不叫恶性竞争,这叫技术平权,叫价值回归。

对于这些新品牌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活下去”的问题,先让大家认识你、体验你,然后才能谈品牌、谈利润。

康林松先生觉得降价是“错误”的,但对这些新势力来说,这是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唯一途径。

我们再回头看他举的那个奔驰EQ电动车的例子,这恰恰暴露了奔驰自身的问题。

EQ系列在中国降价后销量依然不佳,真的是因为中国消费者不认奔驰这个牌子了吗?

恐怕不是。

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就不太能打。

很多车评人和真实车主都反映,奔驰的EQ系列,尤其是一些早期车型,更像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和油箱拿掉,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油改电”。

它的车机系统反应慢,智能化水平跟国产新势力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当消费者花几十万,却买到一个软件体验还不如十几万国产车的“豪华电动车”时,心里自然会有一杆秤。

所以,不是降价没用,而是产品的价值本身,已经撑不起它那个高昂的定价了,即便是降价后的价格,在很多人看来性价比依然不高。

所以说,奔驰在中国市场遇到的困境,表面上看是价格战打得太凶,但根子上,是这家百年老店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革的浪潮中,转身的速度有点慢了。

中国市场已经不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地,更成为了全球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阵地。

这里的竞争,卷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是技术的更新速度、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深度,以及服务体验的细致程度。

我们的国产车可以做到每个月都通过网络给车辆进行软件升级(OTA),增加新功能、修复老问题,就像我们的手机系统更新一样。

而很多传统车企,一个车型的改款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这种效率上的差距,才是最致命的。

奔驰要想在中国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上重新找回昔日的荣光,光是站在岸上批评水里的人游泳姿势不优美,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需要做的,是放下身段,虚心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把我们引以为傲的智能化、人性化设计学过去,并结合自己深厚的造车功底,打造出既有“奔驰范儿”又有“科技感”的新产品。

如果只是固守着过去的辉煌,抱怨市场变化太快,那么,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在买车时会把目光从那个闪亮的三叉星徽上移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