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但凡是稍微关心点汽车新闻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奥迪这家公司,是不是有点着急了?
你看,从八月初开始,就跟按了快进键一样,新车一辆接一辆地往外推。
先是上汽奥迪弄了个造型挺漂亮的A5L Sportback,没过几天,一汽奥迪那边又把自家的A5L和重磅的纯电车Q6L e-tron家族给亮了出来。
这还没完,后面还跟着一个叫“AUDI”的新牌子,也要发新车。
这节奏,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恨不得把未来几年的家底都一口气掏出来给大家看。
这就不免让人心里犯嘀咕了,想当年,奥迪在国内那可是妥妥的“官车”代名词,是豪华车的标杆,啥时候见过它这么拼命的样子?
这背后到底是幡然醒悟,要在中国市场大干一场,还是被逼得没办法了,不得不放手一搏呢?
其实要把这事儿说清楚,得先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变成了什么样。
搁在以前,咱们老百姓买豪华车,图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那个牌子,那个四个圈的标,代表着身份和面子。
再加上德国车一贯宣传的“机械素质”,就是开起来稳、底盘扎实、关门声厚重,这些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豪华的代名词。
奥迪靠着这些,舒舒服服地当了很多年的“大哥”。
可现在,时代真的变了。
特别是咱们中国市场,变化的速度快得吓人。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尤其是买新能源车,他们关心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会问你车里有几块屏幕,屏幕滑起来卡不卡;会问你有没有智能驾驶,能不能在堵车的时候解放双脚,能不能自己停到车位里去。
你再跟他聊什么“百年造车底蕴”,他可能不太感冒,甚至觉得你这是在倚老卖老。
奥迪显然是感受到了这种刺骨的寒意。
所以你看它这次拿出来的东西,思路就完全变了。
就拿新出的A5L来说,这本身是一款正儿八经的燃油车,按理说应该多宣传宣传它的发动机、变速箱有多好。
可你看它的发布会,花了大量时间在讲什么?
在讲它搭载了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就像一个做了几十年德国烤猪肘的老牌大厨,突然有一天告诉你,他家的新菜,是在猪肘上浇了中国最顶级的麻辣红油。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能勾起你的好奇心。
奥迪的想法很直接:我德国车的底子还在,这是我的长处,现在我把我以前的短板,也就是智能化这块,用咱们中国最顶尖的技术给补上,这总行了吧?
这既是一种向市场低头的务实,也是一种想在燃油车领域里,重新找到领先地位的尝试。
再看它的纯电动车Q6L e-tron,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车用的是奥迪最新的纯电平台,技术上讲,比如那个800V高压平台,意味着充电速度非常快,这在几年前刚规划的时候,绝对是顶尖水平。
可问题就在于,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发展太快了,等你慢悠悠地把车造出来,国内的那些新势力品牌,技术已经更新了好几代了。
现在光比充电速度、比续航里程这些硬参数,奥迪已经占不到什么绝对优势了。
那怎么办呢?
老办法,还是拉上了华为。
用奥迪自己的话说,在智能化这方面,虽然不敢说比谁都强,但起码已经进入第一梯队了。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硬件上我可能不是最花哨的,但我的“脑子”聪明,再加上我这个百年大厂的身份,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这加在一起,总算有资本和那些新势力们掰掰手腕了。
光有技术合作还远远不够,现在市场上最敏感的,还是价格。
在这一点上,奥迪这次可以说是真的“听劝”了。
据说去年为了给Q6L e-tron定价,德国总部和中国的销售团队意见分歧很大。
德国人觉得我这可是奥迪最新的平台,怎么也得卖个四十多万,跟理想L9一个价位。
可在一线卖车的中国团队急了,他们最清楚市场有多残酷,说现在这个情况,能对标三十多万的理想L8就不错了。
最后公布的价格是三十四万多起步,很明显,德国人最终还是向市场现实妥协了。
还有那个燃油车A5L,起步价直接定在了二十三万多,虽然很多人说这个价格的配置很低,但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告诉所有人: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奥迪,现在愿意放下身段,跟你真刀真枪地拼价格了。
除了产品和价格上的变化,奥迪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它有两家合资公司,一个是一汽奥迪,一个是上汽奥迪,大家习惯叫“南北奥迪”。
以前,这两家的分工有点尴尬,一汽奥迪卖的是全球主流车型,根正苗红;而上汽奥迪分到的都是些比较个性化的小众车,卖起来一直很费劲,市场表现也一般。
这次,奥迪第一次在中国搞起了“一车两卖”的策略,就是这个A5L。
造型更运动、更个性的溜背版给了上汽奥迪,而更传统、更商务的三厢版留给了一汽奥迪。
这么一来,上汽奥迪手里总算有了一款能走量的“大众情人”车型,不再是只能自己玩自己的了。
据说那个溜背版的预售订单还不少,这对上汽奥迪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消息。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家未来的竞争格局。
一汽奥迪现在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是“四环奥迪”,好像在和上汽奥迪未来要主打的那个纯电新品牌“AUDI”划清界限。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一边是继承了奥迪全球技术和标准的“正统军”,但加上了中国的智能化技术;另一边是更侧重中国本土化需求,由中方主导性更强的新品牌,更像是一个奥迪在中国内部孵化出来的“新势力”。
这两兄弟未来谁能跑得更快,就看谁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心了。
说了这么多,奥迪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
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它当年熟悉的那个样子了。
就在奥迪紧锣密鼓地发布新车时,有数据显示,华为参与的鸿蒙智行系列,一个月卖的汽车数量已经超过了奥迪,而且卖车的平均价格,甚至比奔驰、宝马、奥迪还要高。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过去由这些德国豪华品牌定义的“豪华”,正在被中国的科技力量重新定义。
消费者心中的那杆秤,标准已经变了。
这场仗,对于奥迪来说,注定是一场艰难的逆风局。
它已经拿出了所有的诚意和武器,但能不能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心,夺回曾经的荣耀,现在谁也说不准。
全部评论 (0)